安 源,张弟弟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碌曲 747200)
碌曲县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自1998年天然林禁伐以来,通过20多年来天保工程的实施和近10年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工作的开展,是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一个休养生息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以云杉为代表的针叶林得到快速发展。这使整个县域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森林在水源涵养、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功能逐步提高。经过各级部门和社区群众的努力,大力开展森林资源管护、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适当的森林抚育。林业林分结构逐步修复、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恢复、森林蓄积持续增加、林区群众和林业职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林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青海云杉和紫果云杉是碌曲县优良的乡土树种,是甘肃省重点保护植物,同时它又是优良的乡土树种之一,是甘南高原高寒阴湿地带森林更新和荒山造林的重要树种,通过多年保护和监测,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则岔沟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的紫果云杉分布最集中、生长最优良的林区。
云杉是碌曲县森林群落的主要组成(建群)树种,主要种类是以青海云杉为主,其次还有紫果云杉林、冷杉、祁连圆柏、毛白杨、白桦等树种的分布。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年降雨量在633~782mm之间属于高寒阴湿区,自然条件差,云杉林分布集中、且林分单一,致使云杉叶锈病害长期存在,严重威胁着碌曲县及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林业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发展。碌曲县天然云杉林主要分布在双岔林场的阿拉、双岔、西仓和尕海则岔保护区则岔保护站、石林保护站等区域的阴坡、半阴坡区域,主要分布的海拔区间是2900~3575m的河谷地带。
近年来在大力营造了纯林,尤其是以云杉为主的人工林或者补植的人工林中期长势喜人,但是每年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云杉叶锈病、或者由云杉叶锈病引起的落针病,严重困扰着林木的正常生长,人工林的发病机率高、病害严重,加之碌曲县林木生长周期短,长期以往势必影响林木质量,因此在病发期前后加强对云杉叶锈病的巡护和日常监测成了护林员越来越的重要职责。
云杉叶锈病主要发生在洮河沿岸南侧、则岔沟两侧人类居住集中区域的附近和偏远牧场周边和苗圃地等,通风条件差、幼林集中分布的区域发病严重、每年发病机率高,病害持续时间长,林木受害最严重。
根据云杉树种的分布情况,云杉叶锈病主要发生在甘肃省内的白龙江、洮河林区和太子山、莲花山、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本区域,在省外的四川西北、云南西部、青海东南部和北部、新疆天山等地也不同程度存在。在本区域主要危害青海云杉、紫果云杉、岷江冷杉等树种。
初病期在当年生的云杉嫩针叶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逐渐在斑点的基础上集生众多针头大小小微粒,逐日增大突起,这就是叶锈病的孢子器,在适宜的天气作用下,其上部就分泌出多条黄色细丝状菌丝(在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下特别清楚),几天后在斑点基部出现锈孢子器。随着锈孢子器分解和破裂,散发出大量黄色粉状锈孢子,随着气流在林间随意飘荡到处蔓延,多雨季节或者湿度较大,则蔓延和病害情况越严重。病害叶有黄色斑痕,在落针病的综合作用下将全部干枯而脱落,严重的幼树,整株树全部发黄被锈孢子覆盖、最后叶子全部脱落而枝干枯死。越冬寄主主要是杜鹃等灌木叶片或者枯枝上,病斑呈不规则形状,金黄色,在病叶背面集生很多冬孢子堆。
由于碌曲属于高寒阴湿区,长冬无夏,降水集中在6月至9月,因此越冬后孢子在6月左右开始暴发,产生的孢子主要通过客气传播到蔓延到一年生的云杉枝叶上开始侵染。在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危害林木。通过多年监测和调查,碌曲县和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境内青海云杉和紫果云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害,初发病初期是6月中下旬至7月初,9下旬结束,集中爆发在7月中旬至8月底,主要危害云杉、冷杉当年生嫩叶、枝芽,9月后期以越冬孢子的形式寄生于青海杜鹃、鲜卑等灌木和枯枝落叶及树皮上,次年根据天气情况蔓延危害林木。综上所述,不同林分因子,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树势,寄主抗病性有着显著差异,同时在贡去乎村至双岔镇道路沿线的群众的私人苗圃中的危害率高。
同时由于阴雨降温,云杉新叶生长缓慢,延长感病期,病害较重。若遇连续数天大雨,不利于病菌孢子传播和侵染,病害则减轻。
碌曲县境内属于高寒阴湿地区,气候条件差,森林植被单一,尤其是乔木林林分结构单一,云杉、冷杉的纯林占乔木林的比重大,发生病害后林木抗御病害能力差,降水、地形等因子都不利于防治,且传染快,因此病害难以有效控制。
林区内病原物数量大、寄主植物连片状分布,为叶锈病的暴发和蔓延提供了必要条件。加上本区域山大沟深林密的实际,及时开展卫生清理和病虫害防治有一定难度,加之保护区内公益林管护措施严格,不能随意进行清理,尤其是一些偏僻边远林区,年复一年造成大量病原物和次期害虫危害,为病害发生创造了病原物条件。
云杉乔木林是组成碌曲县森林资源的主体,分布范围广,林区基础设施有限,目前防治手段单一、防治效果监测不稳定。用传统技术开展叶锈病防治的话,防治难度大,防治效果不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一些新技术和新的防治措施没有更好运用到云杉叶锈病的防治过程中。
云杉苗期要重视和加强苗圃管理,尤其是叶锈病的防治工作,苗圃地内幼苗密度大、病害传播蔓延快、损失大,杂草丛生为叶锈病的发生提供了场所,因此碌曲县双岔林场苗圃的职工要在6月初用显微镜等精密设备观测和检查叶锈病的相关情况,开展除草工作,减少杂草生长,从而提高苗木的质量,如果发现孢子,就要提前喷国产粉锈宁,并根据阶段性监测情况开展防治工作,就能起到更理想的效果;同时要教育引导经验私人苗圃的群众,也要加强苗木的科学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苗木良好生长助力。
则岔保护站、石林保护站管护人员要在病发期的前期,加大巡山护林和叶锈病监测力度,对巡护的重点区域加大监测力度,做到病情发现早、重监测、详细研判,而后尽快适时开展叶锈病的防治工作。
云杉幼林的叶锈病防治工作,要重视加强管护和监测相结合、补植和清理病株相结合,根据林木分布区域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不能为了只考虑防治工作,不顾其他动物的生存和生活;在开展清理病株和开展清理林区的同时,要加强补植力度,促进幼林尽快郁闭,可减轻病害。在远离村庄和水源地的幼林分布区域,适当碰洒药剂进行防治,在发病期间采用烟熏的方式开展防治,并加强防治效果监测,为今后防治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针对本区域内云杉天然林发生的叶锈病,全部采用化学防治的措施难以实施,而且防治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花费大、不治本。在林缘区和林中的灌木林中对杜鹃等灌木树种采用叶锈病进行化学防治,有可能因为是水源保护区、交通不便等问题难以实施。所以启迪今后,应该改变原有的营林措施及时清理病害林木和多余的枯枝,减少病菌滋生的场所为综合开展青海云杉叶锈病防治、病害严重区域开展药剂防治提供可能,防治过程中主要是在特定的区域,根据天气情况和空气流向,确定烟熏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这样进行防治效果将会更佳。
叶锈病监测过程中,除了正常巡护监测,还要积极采用新科技,充分发挥遥感影像、视频监控和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的综合监测,防治时根据地形采用飞机或者无人机开展防治作业,提高防治效率。
在双岔林场区域内要结合发病规律和发生地块特点,合理确定林分密度和抚育间伐的量,确保在保持林分郁闭度在0.7以上的基础上。在宜林地和补植区域,要营造针阔、针针混交林。在本区域的灌木林中,分布着与青海云杉天然混交的其他灌木树种有10余种(如烈香杜鹃、高山柳、头花杜鹃、金露梅、千里香杜鹃、鲜卑、银露梅、绣线菊等),以上灌木树种已经周边林业机构多年调查和人工引种栽培的试验,不受叶锈病侵染,如果逐年采用这些人工栽培的灌木树种,人为地逐年取代现有易感染灌木植物,将大大减少叶锈病的侵染源,这将进一步根治青海云杉叶锈病,是保证了本区域内水源涵养林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这项工作工程难度大,需要多方考虑,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要防止水土流失等问题,需要先进行试点,待成功后再推广。
云杉叶锈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样需要智力支持、科学防治,因此要加大与相关科研院校、科研机构、药企制造商的通力合作,在日常要加强护林员在网络学习的力度,同时加强对管护人员在病害监测与防治、注意事项和实训方面的培训机会,聘请相关病害防治与监测方面专家开展授课培训和实训,提高管护人员的防治和监测水平。
我们都知道,在面对当前森林质量总体不高、生态危机时有发生和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时,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体现了它的实效性和重要性。因此,林业肩负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几重责任,要以创新驱动助推林业有害生物发展事业的不断前行,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重视发展适合本区域林区的实际情况,做大做强叶锈病防治和监测的技术支撑,全面提高涉林业企业生存活力,是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效益持续良好发展的关键。为保绿水青山的健康发展,那么尽职尽责做好病害的预防和治理更加显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