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仪
(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舒敏(1777-1803年),字叔夜,号别亭,别号石舫,自称适斋居士,满洲正红旗人,是兴祖直皇帝(爱新觉罗·福满)第三子索长阿的第六世孙。其父伍拉纳,官至闽浙总督。《清史稿》记载,伍拉纳在职期间,与福建巡抚浦霖、布政使伊辙布、按察使钱受椿等,贪纵婪索,州县仓库多亏缺。乾隆帝下令查抄,“籍伍拉纳家,得银四十万有奇、如意至一百馀柄,上比之元载胡椒八百斛”[1]11081。可见贪污之重。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月,伍拉纳与浦霖在京处斩,伊辙布在逮京途中病死,钱受椿被押回福建,当众刑夹重杖后处斩。他们个人罪有应得,也殃及子孙。乾隆帝下旨:“伍拉纳、浦霖如此贪污败检,而其子嗣仍令安居,何以示惩?”[2]784“霖及伍拉纳、伊辙布、受椿诸子皆用王亶望例戍伊犁。嘉庆四年,赦还”[1]11084。从舒敏诗《访浦谦斋(煌)扣云(焕)昆季夜话》和《四月一日敬闻恩放哈青、钱三仔出狱,喜而赋此》可推知,浦煌和浦焕应为浦霖之子,钱三仔应为钱受椿之子,哈青应为伊辙布之子。此案反映出伍拉纳等为官贪污腐败、罪恶深重,也决定了他们的子嗣被牵连发配边疆的悲惨命运。
舒敏生而聪慧,除喜爱读书之外,惟好画画,在写真方面形神肖似。十余岁时就能吟诗,后来熟读九经,他尤其喜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闲暇时学习国书,习步骑射。舒敏还孝顺至极,侍奉嫡母生母如一,而且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其父伍拉纳历官皖豫楚闽各省,舒敏悉皆随侍。十八岁时,循例进京当差,但不到一年,因其父伍拉纳贪污获罪,于嘉庆元年发配至伊犁,至嘉庆四年七月秋赐还,历时四年。时年十九岁的舒敏,是清代西域诗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没有任何罪过的人。舒敏在戍时,因罪臣之子的身份,不敢逾越,闭门读书,潜心于经史之中。回京之后,屏除世事,一心沉静在学禅中,诗作也减少了。
舒敏卒于嘉庆八年,享年二十七岁。其长子觉罗崇恩的《诰赠奉政大夫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兼文选司行走掌稽勋司印加一级石舫府君行述》记载“是冬,偶患右胁。初不为意,庸医误投峻剂,毒内攻,呕吐竟夕,遂不起”[3]647。可知舒敏英年早逝的原因,是因为药重致死,更使人感喟其命运多舛。
舒敏诗集《适斋居士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其子崇恩任江苏按察使时于吴门臬署合编付刻,凡四卷,前三卷为《秋笳吟》,后一卷为《课花轩遗草》。根据崇恩《行述》记载,舒敏“年十余岁即吟诗,亦无所师授,随手散轶,今百无一存矣。存者自己卯年始”[3]648。可知其诗集中主要保留自乾隆六十年以后的作品。其西域诗收录于《秋笳吟》中,共96题187首诗,作于流放期间,其中记载了舒敏在伊犁的经历见闻、风土民情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丰富了人们对清代乾嘉时期西域生活和西域文化的了解。《秋笳吟》根据创作先后编排,到戍期结束时为止,由此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梳理和把握舒敏在流放伊犁期间的行程、活动轨迹、交游情况以及思想变化。
其西域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描写西域风景之作、交游唱和之作和感怀吟咏之作。西域风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戈壁莽原、长风流沙、瀚海广阔、雪山耸立、险峰峻峡等,面对此景,这是中原的来客们从未见到的奇观,是他们从未体验过的经历。遣戍至西域的诗人一旦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便不由自主地把所见吟成诗篇,形诸笔端,这也是舒敏笔下不可回避的内容。舒敏笔下的西域风景既有“纵横虎风留霜碛,疲马蹒跚宿戈壁。荒烟冷月四无人,鬼哭狐嗥动心魄”(《惨别离》)的险象环生,也有“马蹄趁雪千山白,花蕊经春一路红”(《过果子沟》)的秀美风光。
梳理《秋笳吟》中诗歌,舒敏与“二三知己为道义交”的诗歌数量颇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遭遇,让他们彼此相逢在西塞,更加倍感珍惜眼前的友谊。与他相交至深的友人分别是舒其绍、黄聘三、江潮、陈懿本、亓九叙。在舒敏的二百多首诗歌中,明确标明有舒其绍名字的诗歌就有57首,同样,在舒其绍《听雪集》中,有多达95首诗是关于舒敏兄弟之间的唱和往来。正值年少的舒敏发配至伊犁,内心愁苦难以抒发,也正是在这些友人关怀之下,他才能从内心的桎梏中走出来。“君自有愁还慰我,年来好梦不离家”(《夜雨与春林联床话旧》其二)。舒其绍年事已高,对家乡的思念更甚,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儿女,但是面对年岁尚小的舒敏,总是给与他无限的关怀,自己愁深似海,仍安慰着舒敏,使孤苦无依的舒敏感受到温暖,给他带来希望[4]24-27。更有江潮陪舒敏下棋,让舒敏“乐此忘远客,因之消小年”(《江伫湖少尹》)。还有文人雅集,踏春游园,宴饮酬唱,借酒消愁,都使得舒敏的心情慢慢从低落变得平淡,对未来抱有希望。
舒敏的诗歌中很少有谈论政治或抒发家国情怀之作,大多都是抒发自己性情的诗歌。他从未间断对万里故乡的思念、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对悲惨命运的感慨、对无罪心声的抒发。这部分诗歌在舒敏全部诗歌中占的比重最重。究其原因,当是舒敏因其父亲被株连,自身是本无罪过的,自不同于其他戍客。又以其年少,自己涉世未深,心理承受能力自不如其他在宦海沉浮的遣员,所以其诗中多作苦语。总之,诗人思念亲人之作,情深意重,感人肺腑。而咏史咏物之作,虽有悲愤与无奈,但充满了自励的向上之情。
翻阅舒敏诗集,可谓色彩缤纷。如“省识春风貌俨然,黄沙白草望无边”(《画昭君》),“丰姿绰约倚云栽,一片红绡向日开”(《成园看芍药四首》其二)等,这些色彩词的运用,不仅写出了边疆的奇特之美,而且也是传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信号灯。
舒敏对色彩词的使用,首先在于精准生动。窥探其诗,舒敏对色彩有着很强的捕捉力。在《咏菊八首》中,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颜色各异的菊花,如黄菊“霜气乍凝千嶂紫,西风催绽一篱金”,用“紫”来凸显这“一篱黄”的与众不同;红菊“光分火齐千珠缬,色借珊瑚一捻红”,用珊瑚的颜色突出菊花的红火;白菊“白衣几度酒盈樽,素影翩蹮云满园”,把白菊比喻成穿着白衣的山中隐居者;紫菊“摇风一片胭脂冷,掣雷千层翡翠寒”,“胭脂冷”和“翡翠寒”形象地写出了“紫”的特点。
舒敏除了精准生动的运用色彩,还注意用色彩营造诗歌意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马蹄趁雪千山白,花蕊经春一路红”(《过果子沟》),千山连绵不断的白雪与路边艳丽如火的花朵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无限韵味。
首先是象声词的使用,如“西风飒飒雨霏霏,五柳门前冷夕晖。”(《秋柳四首同舒春林大尹其绍作》其一),用“飒飒”精细准确地写出秋的声音,风吹拂过柳条,雨淋在地上,谛听这自然之音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声从景出,如临其境。这样的象声词,在舒敏的诗作中还有很多。“喁喁不解作何语,意似怜我来殊乡”(《惨别离》),“鸡鸣喔喔五更时,敲到残钟分外迟”(《冬日抒怀》其六),“绕屋新畦半亩斜,雪泉汩汩草萌芽”(《春畦》)等,这些象声词,使其诗歌增加了韵律感和音乐美。
其次,用叠词来描绘形态。如“皤皤白发气凌云,首立勤王不世勋”(《种枢密师道》),诗中歌颂虽然年老、但仍精神矍铄的种师道的爱国情怀。“匀圆洁白影纤纤,纸帐绳床衬矮檐”(《芨芨草帘四首》其一),从侧面描写芨芨草的纤细身躯,既“匀圆洁白”,又曼妙多姿。可知诗歌语言不仅能构造意象,更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舒敏正是精巧准确的使用叠词使得诗歌生动形象。
以“干”为声符的“杆、竿、赶、芉”,其中“赶、芉”与声符读音不完全相同,但相近;在教学中,可以将例外的字列举出来,单独讲解,帮助留学生们进行总结。相比于没有规律性地汉字读音教学,这样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辨读效率。
最后,借叠词来表现自己心境。如“湖山浪迹贾平章,日日笙歌夜未央。”(《贾似道》),舒敏在《宋史杂咏》中,唯一批判的是罔顾国家和人民的奸佞之臣贾似道。诗人用一个“日日”来强调贾似道只图享乐,天天歌舞升平荒淫无道的生活。此外还有很多描写心情的叠词,如“一抹秋林淡夕晖,天涯临别更依依”(《秋日留别塞上诸友其一》),表现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黑云沉沉压老屋,淫雨绵绵断复续”(《苦雨叹》),面对大雨连绵,诗人的内心是苦闷的。
舒敏诗歌中大量使用典故,据统计运用典故的诗歌就有83首,占据很大比重,而且运用典故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舒敏诗歌当中描写了陶渊明、巢父、许由、庞公、庄子这类隐士群体,表现出自己向往田园、安贫乐道的隐居生活。舒敏喜爱菊花,不仅屋前栽种,更是吟咏赋诗,而菊的隐士形象正是由陶渊明所赋予的,“笑问归来彭泽令,羲皇以下几心知?”(《赏菊》),诗人喜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喜爱他淡泊名利,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因为舒敏自感生活的不易,为了忘却现实的苦楚,他也自然而然地产生隐逸情怀。在和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中,“此是庞公流,遁迹无人识”(《南垞》)。“远慕漆园叟,逍遥远尘务”(《漆园》)。诗人以庞公和庄子为引,引出自己对田园归隐的向往。
舒敏早年有志成为守卫疆土的大将。“记得儿时未解愁,常思百万拥貔貅”(《塞上杂感》)。他的流放诗作运用最多的是投笔从戎的班超,如“无文难吊屈,有笔欲投班”(《自酌》其一),“不是封侯壻,缘何万里遥”(《除夕二首》其二),作者以自嘲的口吻来说自己悲惨的现状。“投笔龙沙谁买赋,荷戈雁塞未封侯”(《塞上杂感》),“耕桑良亦得,投笔笑封侯”(《秋日过轮台,陈月溪邀余兄弟暨钱莲池、吕振亭、鲁菊坪、王恕堂游智珠山三首》其一)等。这是班超投笔从戎,奔赴西域,得到封侯的荣耀,而舒敏只能在边疆消耗时光。其实他也想做班超那样的人物,为国立功。
舒敏用典,借以称扬友人学识或高洁品质。其为舒其绍所作《长至日柬春林》其一“日日寻君话,高谈足起余。买邻金尽后,破睡烛销初。客久频倾酿,诗成径造庐。同来万里外,又见子云居。”用千金买邻和子云居的典故,表达舒敏对舒其绍才学和情操的钦佩。还以典故表现自己的境遇,如“狱吏催行怒如虎,谁为阮籍悲途穷”(《惨别离》),用阮籍悲穷途的典故来自喻自己。还有“昌黎当日蓝关去,只说潮阳路八千”(《途次松树塘大雪》),用韩愈谏佛骨表被贬蓝关一事,表明对因父亲案件牵连而被无辜流放,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舒敏诗歌当中的典故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容量,而且使诗歌内容的表达含蓄,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舒敏思想中丰富和复杂的情感。
1.舒敏兄弟的到来推动了乾嘉时期遣戍伊犁流人诗歌的发展。在舒敏西域诗中发现创立诗社的讯息,并且是由舒氏兄弟首倡,以前从未在任何西域诗中有所记载,在西域诗坛上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这种倡立诗社的行为无疑促进了乾嘉时期西域诗的繁荣,不管是步韵、和韵还是同题共咏,都能促进诗人与诗人之间相互的切磋交流,使自己的诗歌在一次次的切磋中更进一步。在文化相对贫瘠的西域,舒敏兄弟所倡立的诗社在西域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2.舒敏西域诗中大多为交友唱和诗歌,笔者通过梳理和考证其交游对象,让淹没于岁月中的诗人浮现出来,让没办法呈现出诗作的他们于舒敏笔下显露只言片语,并且试图努力还原当时西域流人的交游活动和生活状况。笔者发现在舒敏的西域诗中,诗题中写有人名的就有22位,并且发现这些流放至西域的官员除了在将军公署办公外,其余时间还是很闲适的,大多游园踏青,种花养鱼,宴饮酬唱,读书静坐。因为这些流放官员总有一天会赦还,他们个个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个个都有政绩和能力,再次高升的希望也是有的,所以当地官吏很少会打压他们干一些苦力之活,这些流放者在伊犁的生活除了塞外的环境困苦之外和郁郁寡欢的心情,大多生活安逸。
3.舒敏西域诗中对西域风光的描写,扩大了西域的影响。舒敏笔下的西域风光险、美、奇、绝,有一望无际的大漠,也有绿草如茵的春景,这一切都保存于诗集中,给中原文人描绘出清晰的西域画面。自汉唐以来,中原看待西域大多认为此地高山险恶,荒无人迹,是人间畏途、苦寒之地。但通过品读舒敏的诗歌,诗人笔下的伊犁宛然一幅塞外江南之景。在舒坤《批本随园诗话》中记载:“余自嘉峪关外至乌鲁木齐,见所属州县皆清净无事,仓不贮粮,库不贮银,监狱无罪犯,真世外仙源也。”[5]859从此可见,当舒敏诗作被其他人所读,这些人就会间接了解和认识西域,从而超越以前的旧识,从心理上拉近中原与西域的距离,促进中原与西域的紧密联系。
舒敏作为清朝宗室成员,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如若不是家事多艰又加上英年早逝的命运,其诗歌必定会有所成就。研读他的存世之作,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就清代西域诗人而言,舒敏不失为一名佼佼者,西域诗研究应有其一席之地。
1.舒敏诗歌的地位。满族诗人自与汉人有所不同,满族人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学习汉语,任用汉族官吏,为融洽民族关系做出了努力。在这一政策下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满族诗人,舒敏虽未有太大的名气,但在满族诗人中尚有一席之地,如邓伟主编的《满族文学史》第四卷第二章《觉罗舒敏、崇恩、廷奭家族的文学》,称觉罗舒敏家族是清代著名的满族诗歌世家,“在满族诗歌史上,觉罗舒敏与其子觉罗崇恩,其孙廷奭,祖孙三代都是诗人,都有诗集传世,而且诗歌成就突出”[6]32。李治亭主编的《爱新觉罗家族全书6》卷三清宗室诗词《舒敏》记载“纵观此集,当以谪戍期间诸作最富诗的激情,艺术上也很有功力,是集中精华之所萃。舒敏虽早夭,但遭遇不幸,感触良深,其诗在清代满族作家之林中,不失为上乘之作”[7]291。可见对舒敏为数不多的诗歌评价颇高。舒敏诗中也不乏佳句,如“高碛星芒大,平滩月影低”(《道中晓起忆春林再莘》),如此意境,不到西域,难有此语,比许多汉族诗人的诗句都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意境深远。而且舒敏的诗歌在众多西域诗中也算上乘之作。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满族文学的内容,而且对清代西域诗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满族作家能自觉熟练地用汉文创作,并熟谙诗词格律、人情掌故,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都相对较高的诗作,体现了诗人对国家一统,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2.舒敏诗歌的影响。最受舒敏诗歌影响的人有两类,首先是当时被发配西域的诸友们,倡立诗社,相互切磋促进,学其所长,补其所短。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是他对其后人的影响。他虽英年早逝,但留有诗集以遗子孙,并且子孙也会给其后代讲述先祖其事,《行述》记载:崇恩7个月大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也是一个普通的弱女子,家庭该有多么艰难,但如此艰难之下都能把父亲遗稿保存完整,可见诗书传家,传统深厚。崇恩每每思念父亲之时,时常翻阅父亲手稿,再加上诸伯父的教导,深受其父影响。《适斋居士集——舒其绍序》载“然以公子好学能文,年十八应京兆试,褎然居首,受知于卓海帆先生,伫见霞标云举,黼黻文章,以继君未竟之志,而抒其郁而未申之气,是天之委曲以成其爱者。”也正是在其父好学影响下,崇恩才能勤学苦读,成为一方官员。由此可见,舒敏生禀至性,孝友诚挚的性格对崇恩影响深远,诗书传家成为其子孙的优良传统,也是影响深远,而这种传统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舒敏作为一位满族诗人,虽诗名不彰,作品亦不多,但他创作的西域诗作以及回京后诗作,为清代西域诗歌的创作繁荣贡献了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