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欢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次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其传染性强且潜伏周期长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从生命遭受重创到生命顽强不息,从生命的守望相助到生命的价值超越,无不体现了生命的可贵与伟大[1]。疾风知劲草,淬炼方成钢,广大青年学子在生与死的营救中体味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疫情虽夺去了许多鲜活的生命令人万分悲痛,但同时也给予我们更多对当下教育现状的反思[2]。鉴于此,本文拟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维度下的生命教育出发,以此次公共危机事件作为开展生命教育的新契机。
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早由日本首相谷口雅春在《生命的实相》中提出概念,经过近几十年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渐趋完善。国内从九十年代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对于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相关的实践亦刚刚起步。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从侧重于生命教育体系的建构、侧重于对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侧重于对生命教育的育人价值进行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本文研究的生命教育是指包含生命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观教育三位一体且贯穿于教育对象生命始终的,以培养人珍爱生命、提升生存技能、探寻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为目标,因此我们所倡导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包括人的人文精神和主体意识在内的全人教育[3]。
生命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决定的[4]。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产生开始就内在的包含着以下诉求:一方面站在社会需求角度,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掌握意识形态的“软实力”,它通过潜在的、润物无声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更好的融入社会集体生活,最终达到思想认同、价值统一的目标;另一方面站在个体需求角度从更深层次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它更多的是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完善,引导人作为生命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体味生命意义、参与生命建设、创造生命价值,使人的生命超越时间的限制,由生存状态走向生活发展状态[5]。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关注人的生存到关注人的发展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人展开的生命教育,因此引导人们关注人自身生命的意义、价值的实现,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而生命教育由于其历时性长、涵盖内容多的特点,毋庸置疑要引导教育对象如何更好地生存乃至更好的生活来体现人性的尊严与价值,因此适应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和体现人的价值尊严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渗透在生命教育之中[6]。综上,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且存在共同的育人目标和理论生长点,高校可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广泛的生命教育。
其次,生命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命教育领域展现的现实问题决定的。经济飞速发展带给人们极大地物质享受然而却难以给人真正的精神富足,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却不等同于生命质量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7]。以当代高校大学生为例,无论是早期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还是近期发生的北大女生服药自杀、大学生虐杀宠物上传视频等,高校大学生所展露出的漠视生命、对生活浑浑噩噩没有目标、自闭孤独对生活失去热情的情感取向绝不仅仅是冰山一角,正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生命的关注不足,认识不清,导致他们的生命责任感不强、幸福感不足,并最终导致了这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它在警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攻克的现实课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置身事外,而应努力肩负起时代给予的使命去滋润生命、催发生命的生机。
我国生命教育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学界相关理论研究逐步展开,并随着2004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雪灾等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生命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并相继纳入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中[8]。经过新世纪二十年来的不懈发展,生命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若以此次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为背景进行反思,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开展的生命教育仍存在着教育内容衔接不足残缺泛化、唯理论轻实践、短暂且运动化的问题,而上述问题也是我们接下来的努力方向[9-10]。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的激发、生存技能的锤炼和生命价值的彰显三个重要维度,然而当下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更多的是围绕着生存技能的磨炼展开,比如高校开设的消防演练、安全讲座、急救知识普及等[11]。整体生命教育的开展呈现一种务实功利化的导向,生命教育被窄化的理解为一种普及安全常识、掌握急救知识的安全教育,然而这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这样的生命教育忽略了最初的对于教育对象生命意识的唤醒和生命美好的感知力,同时又没有上升到个体对于生命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高度,犹如悬浮的空中楼阁,向下缺乏根基搭建,向上缺少深度思考[12-13]。高校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我们应引导其在深层次意义上把握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校的生命教育内容衔接不足存在重复的现象,没有根据不同阶段教育对象的知识储备与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育对象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缺少兴趣关注度不足也应予以重视。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学子不仅应掌握抗疫基本常识更应该在生与死的抗疫营救中去思考自身生命价值该去向哪里该如何实现的问题,去感知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生命教育的唯理论轻实践是指高校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中主要是通过知识化内容的教授、考核为主要方式、学生通过识记背诵来获得,缺少在真实可感的教育情境中引导教育对象生命建构成长的过程。掌握知识不等同于真正收获理解,改革开放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一直在进行,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一直是重中之重。围绕内容的“思想性”与“知识性”,如何实现二者平衡兼顾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考察点。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同样应在这个问题上下足功夫,理论知识的获得是基础但教育的开展绝不应仅仅局限于此,我们应在实践中下足“思想性”的功夫,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情感、技能、价值等较为完备的生命教育[14]。疫情期间,许多大学生走出家门担任社区基层工作的抗疫志愿者,负责运送生活物资、协助调查人员流动、为山区孩子免费上网课、为外国友人解决语言沟通问题,他们的青春正是在抗疫的实践大考中焕发了生命最瑰丽的色彩,而社会实践才是他们进行生命教育最好的课堂。
所谓高校生命教育的短暂且运动化是指其呈现的一种事后反应机制并高涨持续一段时间后消散的特点。审视近些年高校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它总是在一些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后呈现一种如火如荼的态势,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危机解除被慢慢淡化暂停。高校生命教育大致表现为复苏-繁荣-萧条-暂停的运动化周期模式,缺少常态化机制构建[15]。而如果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根源于人们对生命教育关注力不足,由此而形成一种事后应急反应机制,教育总是在发现了问题之后进行补救,而“亡羊补牢”的心态使得生命教育难以真正在高校开花结果。以此次新冠疫情为例,许多高校开展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防疫知识科普、举办了相关线上宣讲会,但同时也应引领学生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原因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观念、通过讲好抗疫英雄事迹让学生思索如何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使此次抗疫不是一阵风而应深入细致多角度的持续开展下去。
此次公共危机事件是高校生命教育重构的一个重要契机,有助于我们居安思危反思不足,实现由“危”到“机”的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它能守护人的生命、推动人由生存状态到生活状态的转化。高校在教育实践中要以生命关怀为主旨,切实开展落实好生命教育。
校园是大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社会化的关键场所。生命教育切实有效的开展离不开上层领导机制的完善。长久以来,高校生命教育多是以相关部委下发的文件为指导,然而实践落实的组织机构却几乎是空白的,这在一定程度导致生命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无处问责无法追究。生命教育本就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努力构建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学院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生命教育领导机制,发挥好学校党组织的牵头引领作用;此外还应设立相应的生命教育教研室,挖掘高校不同学科生命教育资源,例如通过体育课程野蛮体魄、通过生物化学等实验操作课程探索生命奥秘、通过文学鉴赏和哲学史拜读滋养生命内在的灵魂;同时还应加强对上述课程的考核评价力度,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学分课程管理,引入期中期末考察机制,引起学生重视[16]。
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人生命的始终,因此要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营造积极地生命情感、生命育人的大环境,而非将生命教育片面的理解为课程教育,我们要努力开拓挖掘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各种教育资源,真正使生命教育常态化。生命教育课程要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强调基于学生的生命体验,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生命现象,运用活动和情景体验的方法,真正使教育感动生命、融入生命。日常生活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共鸣、启迪生命智慧,要实现生命教育常态化则高校需要将生命教育课程向日常生活敞开。而所谓生命育人的大环境是指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高校的一枝独秀,高校在其中是引领导向作用,家庭、社会组织、政府机构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我们应推动上述各部门形成育人联合体,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育人大环境。
教育学家杜威曾言:“教育即生活”。教育活动的开展应扎根生活的沃土,然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对生活乃至生命的关注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倡导高校通过开展相关课程与社会实践使生命教育理念入脑入心、提升师生的生命素养。什么是生命教育理念?即是高校在整个大育人体系中都应将生命育人思想渗透其间,生命育人实质上就是在做人的教育工作,应树立“时时有生命,事事渗透生命”的教学理念,把生命教育在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中都做足做透。我们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来筑牢生命教育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唤起他们对生命最初的热忱感动;我们还要将研究视野放置于整个国际背景之上,生命教育在许多西方国家有着相对完善的教学体制和经验,比如美国的生计教育、死亡教育、情绪教育、品格教育和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北欧国家的孤独教育,英国基于主辅搭配的公民教育和健康教育,日本的寒冷教育等,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思潮。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依据中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学生的现实需求,重点开发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生命教育在中国大地上的开花结果。在此次疫情期间,高校要重点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一方面是生命皆宝贵的意识,摒弃长期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万物生命皆平等珍贵,特别是人们对此次新冠疫情爆发的反思实际上就是一堂人与自然关系最深刻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要珍爱身体、呵护其心理健康,疫情期间高校要敦促学生强身健体增强自身体质,对于各种抑郁孤独暴躁的情绪要予以疏导排解。
我国的生命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迟缓,在大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的衔接上也存在着漏洞,特别是近期在高校学生中出现的跳楼轻生、虐猫虐狗、价值困惑等现象,要求高校应重点抓好死亡教育与生命价值观教育。适时适量的向大学生传递死亡教育的讯息,例如通过参观烈士陵园、医院殡仪馆、养老院等场所,借助VR虚拟演绎、人工智能等体验死亡时的情境等,让其反观生的珍贵与死的必然,促使其将有限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此外生命价值观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创造生命价值,如何实现生命价值”的问题展开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更加积极深入的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锻造和锤炼成为一个有信仰、有担当、有追求的新时代青年。
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此次新冠肺炎公共危机事件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正是一堂内容丰富、事迹鲜活、感人至深的生命教育大课,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正确审视当下生命教育实践的短板与不足,凝心聚力促进高校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耦合发展,推动教育回归到人生命力的丰盈与自由全面发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