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权
(辽宁省凌源市宋杖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 凌源 111500)
西地区是马铃薯栽培的主要区域,随着马铃薯地膜覆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加大推广,马铃薯采取地膜覆盖技术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2228kg/667m2,比露地无膜栽培增产446 kg/667m2,增产超过25.1%。为实现马铃薯地膜覆盖优质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的全面推广。现结合辽西地区凌源市栽培马铃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辽西地区马铃薯优质丰产栽培关键技术,供各地在生产中参考与借鉴。
以选择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质地疏松、具有及时灌排设施的壤土和沙壤土种植为宜。种植上一年秋末进行深松旋耕,深松以35~40 cm为宜,播种前用农业机械机耙平、起垄。易发生湿涝地段采用播上垄种植模式,易发生干旱地块采用播下垄种植模式。
基肥施用标准:施有机肥4500~5000 kg/667m2施尿素5~10 kg/667m2、过磷酸钙30~40 kg/667m2、硫酸钾25~50 kg/667m2。播种时将有机肥配施化肥作为种肥,播种沟条施或施于薯块穴上,覆土。
以薯表皮光滑、无染病虫、无冻伤的块茎作种。对于畸形、暗淡、病斑、染冻、失水较多的种薯严禁当做种薯。用经过消毒的刀具切割薯块,每块以25g左右为宜,种薯块需要带有明显的芽眼,保证薯块上生长有1~2个比较壮实的芽体。
播种之前将薯块切好后平摊于温度为15~18℃、湿度为80%~85%的自然环境下3~4 d后,即可实现催芽。催芽期间,温度要高于4℃并低于25℃,以主体在15℃左右为宜;湿度要保持适宜,沙子肥明显干则无需浇水,约8~10d左右,种即可萌芽待播。
根据土壤温度来确定马铃薯的播种时期,以土壤地表10cm深处土温达到6~8℃时进行播种最为适宜,播种时若土壤水分低于40%以下时,应采取坐水播种措施。
播种密度确定:马铃薯的植株直立型宜采取密植,马铃薯植株是散星型采取适度稀播。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进行播种,每90cm开1条播种沟,以小行距10~15cm,插花空播种2行,株距30~33cm为宜;单行播种的行距以70cm,株距22~25cm为宜,马铃薯的种植密度以4000~4500株/667m2为宜。采取垄上开沟播种的方法,将薯块置放于浅沟中,同时施种肥并覆土,覆土厚度以6~7cm为宜。
在辽西地区马铃薯采取地膜覆盖后,减少了雨水对土壤的冲刷,控制了人、畜等对土壤的踩踏,保持了园地土壤的通透良好、质地疏松的良好结构。遇有杂草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与马铃薯争夺养分水分,及时进行除草并进行中耕。
灌水:马铃薯的出芽阶段以不灌水或少灌水;马铃薯出苗期至现蕾期,要提高灌水量,以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马铃薯进入开花期,宜进行应大量补灌水。进入收获前严禁灌水,以有效防止烂薯现象的发生。施肥培土:马铃薯出苗后将苗及时掏出膜外,进入晚霜后期进行揭膜,采取追肥、培土技术措施。结合第1次培土,对马铃薯追施尿素10kg/667m2,随即培土灌水;马铃薯进入现蕾追施硝酸钾15kg/667m2,追肥后培第2次土并灌水水。进行2次培土后,马铃薯垄高要达到20cm左右,马铃薯现蕾后严禁再追施氮肥。
马铃薯常见的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环腐病、青枯病,防治方法:使用克露100 g/667m2进行预防;用抑快净40g/667m2喷雾,间隔7~10d再喷施1次;用25%甲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入夏季高温多雨环境,应间隔5~7d用药1次。蚜虫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害虫,以苗期和生长期发生比较严重,发生初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即可实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