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宗
(四川地质矿产勘查局403 地质队,四川峨眉 614200)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昆仑东段,昆中断裂北侧。受区域上多期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影响,区内发育了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构造形式多以断裂构造为主。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具有种类多,跨越时代宽的特点。区域上地层时代较老,主要为古元古代金水口群(Pt1J)、中元古代小庙群(Pt2X)及中晚元古代万宝沟群(Pt2-3W)。这些地层为区域上的基底地层,受区域断裂和岩浆活动影响,导致局部出现残缺不全现象。
研究区南部及中部局部地区出露古元古代金水口群(Pt1J),主要为其下部的中深度变质岩系地层,岩石组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片岩为主体岩性,其内可见有中薄层斜长角闪片(麻)岩。地层走向总体呈近东西向,往东逐渐转为北西向,倾向南或北,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活动主要以华力西期的闪长岩及花岗岩为主,加里东期、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微弱。多期多次岩浆活动以中酸性侵入体形式广泛分布区内,构造形迹复杂,地质条件相对复杂[1]。
研究区位于昆中断裂北侧,受其构造活动影响,区内发育了大量与其伴生或其次一级的断裂构造,根据力学性质判别其主要为压性或压扭性断裂,根据断裂构在区内展布形态可将其分为东西向和近东西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四组断裂(图1)。具体情况描述如下:
研究区东西、近东西向断裂有20条(F1~F20)。其中F1~F7总体规模较大,出露长度1km~30km不等,走向240°~300°之间。上下盘围岩为花岗闪长岩,断裂带内构造角砾岩和断层泥发育,发育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与金关系密切。F18~F20断裂主要出露于区域南西部,该组断裂走向90°~100°间,倾角65°~75°,围岩为金水口群角闪斜长片麻岩,其断裂性质表现为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内见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发育硅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等。
区内东西向、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主要为压性及压扭性,分布于研究区中北、南西部。断裂带规模整体较大,其形成与区域上的昆中断裂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区内主要起到破矿构造作用。在该组断裂内或其边部裂隙内常见中基性岩浆岩呈岩脉状产出,一般规模较小[2]。
北西向断裂构造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共发现有20条(F21~F40)。构造性质主要为压扭性断裂,发育于金水口群地层之中,该组断裂延伸规模差异较大,0.3km~50km不等。倾向北,倾角50°~84°。其中F22~F25为一组平行的剪切变形构造带,剪切带内岩石破碎,各类脉岩发育,蚀变强烈,各类热液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主要分布在区域的北部和中部,区内主要分布有15条(F41~F55)断裂,走向20°~80°,倾角为60°~65°,长0.5km~16km,围岩为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及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组地层。围岩蚀变见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此组断裂为东西向深大断裂的次一级断裂,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主要为F45断裂。
研究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三期岩浆活动即:华力西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岩体主要以岩基和岩株形式侵位产出。华力西期岩浆岩岩体岩性为灰-灰绿色片麻状石英闪长岩,与后期斜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加里东期岩浆岩岩体岩性主要可见斜长花岗岩、片麻状斜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受后期岩浆活动影响,在片麻状斜长花岗岩接触带上普遍发育有混合岩化及混染现象。燕山期岩浆岩岩体岩性为钾长花岗岩及斜长花岗,斜长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常可见后期被燕山期钾长花岗岩侵入的现象,在接触带可见同化混染现象。
通过对研究区地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深部坑道、钻探等工程的控制发现,研究区内发育大量的围岩蚀变现象,与金矿化关系最大的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其次为硅化。这几种矿化现象作为区内重要的找矿指示。而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等虽较发育,但一般与金矿化关系不大。
通过总结前人工作成果及本次研究发现瓦勒尕金矿体的产出严格受黄铁矿化、硅化等构造蚀变带控制。构造蚀变带中与金伴生的金属矿化有黄铜矿化、方铅矿化等。构造蚀变带多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体内,蚀变带一般宽度不大,0.2m~2m不等。受构造作用影响蚀变带内花岗闪长岩岩体较破碎,多为块状或粉末状。
由于金矿体多赋存于压性、压扭性断裂构造内,受其影响矿体多呈单一薄脉状体,矿体形态浅部至深部变化较大,矿体内部存在分枝复合、膨大缩小尖灭再现现象,矿体产状变化复杂。矿体与上下盘蚀变岩接触部位界限较为明显。
目前瓦勒尕金矿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但通过本次详查工作实地编录及报告编写过程中总结分析对其矿床成因得出几个方面认识如下:
(1)断裂构造与成矿
研究区内构造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且不同期次形成的断裂构造均发育相应的构造蚀变带。断裂构造的形成为后期成矿流体贯入提供了运移通道,同时断裂构造内形成的构造蚀变带亦为成矿流体最终减压、降温形成矿体提供了有利空间。瓦勒尕金矿主要与区内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相关,东西向断裂构造对矿体形成起到了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构造表现为持续挤压,东西向构造则为相对挤张,原生节理贯通扩展,形成软弱带;挤压过程中,岩体沿软弱带破裂变形,网格状构造格架初步形成;岩体破碎变形后,受持续挤压作用影响,沿主构造线产生滑动位移,形成系列近于平行的东西向平移断裂和成束、成带、成群的近南北向张性断裂,前者受构造影响时间长,变形强烈,往往形成深大压性平移断裂,可能演为主要导矿构造,后者则形成张性次级构造,其负压空间可能演化为主要储矿构造。
(2)岩浆活动与成矿
研究区所在位置岩浆活动非常频繁,区内广泛分布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前人通过地表大量采集地球化学样品测试发现研究区内花岗岩类具有普遍较高的金丰度值,花岗闪长岩为5×10-9~19×10-9,斜长花岗岩为8×10-9,是地壳平均值的2~5倍。由于区域上普遍发育该类金丰度较高岩体,因此为瓦勒尕金矿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成矿物质[3]。
此外,海西期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中酸性的岩浆,这不仅在矿体形成过程中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而且为矿体运移提供了动力,对金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4]。
(3)成矿机制简述
研究区内多期的岩浆活动形成的中酸性侵入岩体携带了大量的成矿物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准备,在区域俯冲动力及岩体侵入等热力、压力作用下,岩体中的成矿物质活化并被热液萃取形成含矿热液,以断裂带为通道运移,在次级张性断裂构造带内聚集,断裂带两盘岩体对含矿热液扩散进行遮挡;受围岩的天然化学障影响,在理化条件发生改变情况下,矿物质沉淀聚集;经由源、聚、蔽、运、储诸要素耦合,最终富集成矿。
(4)矿床成因类型
瓦勒尕金矿床产于昆仑山北坡构造—岩浆岩带中,由于华力西期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体的侵入而产生了北东、北西向构造蚀变带,矿床的产出严格受构造蚀变控制;岩浆活动是矿区矿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它即提供了热动力条件,也是成矿物质的分异、运移、富集的载体,区域构断裂带以及岩浆活动派生出的次级构造环境则是成矿物质储存的空间。
初步认为矿床成因类型是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