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陈远朝,胡丽芬,朱乐富
(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手术室,北京 100085)
急诊手术室中,多台手术一同实施的情况较为常见,病情危重者需及时抢救,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此外,由于抢救迫切易产生护理风险[1]。急诊手术室产生的护理风险事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提升纠纷事件发生率。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并予以相应的预防对策,有助于提升工作质量。此次研究分析急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报道如下:
因为急诊手术室患者均为急诊者,大部分病情较严重,需实施及时治疗,由于抢救时间紧急,会出现未核实患者情况现象,如未核实住院号、手术位置以及姓名等,将患者直接转入至手术室,从而导致手术位置错误。
因急诊手术室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巡回护理人员以及洗手护理人员在工作较忙的状态下,并未对手术设备和敷料予以及时清点,或者不完全清点,同时没有登记增加的纱布数量,对患者实施体腔以及深部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遗留物遗留在体内现象[2]。
如果患者需输血,护理人员需遵循“三查十对”原则,即查看血袋标签、血袋是否出现渗漏以及血凝块情况,对患者的病区、姓名、病床号、血袋号、血液交叉检查结果、血型、血液类型、血液有效时间以及血量进行核对。
因患者进入手术室是通过绿色通道,护理人员如未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此外由于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止血以及抢救,并不重视无菌操作,易使术中发生感染。
在对患者实施抢救时,因为护理人员配合工作量较大,由于夜班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慌忙的现象,进而产生护理差错,提升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
清醒的急诊手术患者比较关心手术进展,特别是言语沟通,当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讨论一些无关手术的话题,会使患者出现怀疑,不满医务人员的服务,提升了纠纷事件发生率。
对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不了解设备的操作情况,未正确评估手术中的意外情况,会延长患者的抢救用时,以此提升了纠纷事件发生率。
医院需要对急诊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将其自身的素质能力提升,并对不良工作态度予以端正,指导护理人员在实施手术时不应交谈和手术无关的事情。并对医务人员进行法律条文的培训,其中包含《医疗事故处理》、《刑法》等,将自身法律理念加深,医务人员可采用法律知识对自身的行为予以约束并保护自身[4]。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要核查患者的病历、腕带以及通知单信息,对患者实施麻醉前需再次核对患者情况。实施切皮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再次核对患者的信息,特别是确定组织以及对称性器官。手术前、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洗手护理人员以及巡回护理人员需要核对手术设备、缝针以及纱布等相关物品,而后在护理记录单上填写物品数量[5]。对于手术过程中增加的物品需要详细记录,有助于数量清点。对患者进行用药之前,需要对药瓶标签进行核对,并保留患者应用的空瓶,完成手术后将其丢弃。依据正常程序以及规定处理患者切下的组织,每项步骤均有医务人员的签字核实,落实个人职责。对患者实施输血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三查十对原则,并予以相应的记录。输血前巡回护理人员以及麻醉医生需要再次核查患者的信息,输血时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患者输血反应予以观察。
如果患者通过绿色通道送至手术室,需在治疗前实施术前护理,并备皮,如果患者实施神经外科手术需要对其进行剃头。此外需要及时清除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肠内容物以及呕吐物,处理上述污染物后将其放置在袋中予以封闭处理,从而手术室内空气污染现象减少。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医务人员需要依据无菌操作进行。如果实施存在污染现象的手术需要保护患者手术切口和无菌区域,在指定位置摆放已经受到污染的手术设备。
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医务人员的排班时间进行科学安排,同时按照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经验以及年龄等情况科学配备人员。护理人员需要时常实施急救练习,将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升,有助于将自身的手术配合能力提升。此外还需要对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加强,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佩戴手套、帽子以及口罩等,避免感染的出现,操作时需要集中精神,防止锐器对自身刺伤。
提升护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内容则是进行相应的安全护理管理,为此想要保证急诊手术室护理安全,需要护理人员自身具有相应的责任感,对于相关规章制度需要学习,并应用于临床中,对于护理要点内容以及操作流程做到熟练,增强自身学习能力,对于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事件及时发现,将护理隐患消除,确保患者的安全,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