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检查及价值研究分析

2020-12-09 07:27:59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多普勒造影下肢

李 淼

(阜新市中心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骨折手术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制动时间较长者,发病率升高尤为显著,积极防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为骨折术后的治疗重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初期表现为下肢水肿、皮温改变等,难以从外观确诊,影像学诊断手段为首选检查方式[1]。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筛查中应用较多,为进一步严密其诊断价值,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术后未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超声检查的诊断值及血流显像值变化,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骨折内固定术后未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46.52±16.47)岁,骨折位置:上肢17例;下肢13例。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39-66岁,平均年龄(45.47±16.51)岁,骨折位置:上肢16例;下肢1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首次骨折病史;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血栓病史;凝血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动脉粥样硬化者;近期内使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等。

2 检查方法:2组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造影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选择凸阵探头,横向与纵向扫描下肢静脉,肥胖患者可增加探头频率,探查静脉内有无血栓病变,确定血栓位置后,观察血栓在血管腔内的位置;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观察腘静脉(POV)、股浅静脉(SFV)、股总静脉(CFV)的血流显像值[2]。

3 观察指标:收集观察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并与下肢深静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统计两者符合率,并统计是否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同时,对比2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相关血流显像值(POV、SFV、CFV)。

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20.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下肢深静脉造影与超声诊断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经彩超检查显示28例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为93.33%(28/30)。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超声诊断完全相符者为27例,误诊1例,漏诊2例。超声诊断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符合率为90.00%(27/30),误诊率为3.33%(1/30),漏诊者为6.67%(2/30)。

5.2 2组血流频谱相关血流显像值比较:观察组血流显像值为:POV(8.03±1.69)cm/s、SFV(5.13±1.02)cm/s、CFV(7.96±0.96)cm/s;对照组血流显像值为:POV(10.38±1.44)cm/s、SFV(11.03±2.13)cm/s、CFV(23.17±1.69)cm/s;观察组POV、SFV、CFV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61,p=0.024;t=14.528,p=0.023;t=12.369,p=0.021)。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性较大,血栓形成后脱落,可随血液流经其他脏器,极易出现肺栓塞等危险并发症。为此,骨折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下肢异常情况,发现下肢肿胀等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尽早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开展规范治疗,以降低患者不良预后风险。

血管造影是最为可靠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方式,但是临床开展的要求高,操作难度大,费用高,且属于有创性的检查,因而不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3]。其次,磁共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是其检查的要求也较高,费用高昂,实际检查中可作为疑似患者的确诊方法[4]。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不断优化,对于血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不断提升,除了操作便利、无辐射、费用低外,影像也较为清晰,可有效观察到血管解剖结构,文献报道显示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准确性较高,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差较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5]。本次研究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发现,其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为93.33%,超声诊断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符合率为90.00%(27/30),误诊率为3.33%(1/30),漏诊者为6.67%(2/30),可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准确性较高,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差异极小,早期筛查的价值较高。为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准确性,本次研究对比了术后出现和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主要下肢静脉血流显像值,结果发现观察组血流显像值为:POV(8.03±1.69)cm/s、SFV(5.13±1.02)cm/s、CFV(7.96±0.96)cm/s;对照组血流显像值为:POV(10.38±1.44)cm/s、SFV(11.03±2.13)cm/s、CFV(23.17±1.69)cm/s;观察组POV、SFV、CFV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下肢静脉血流显像值缩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需高度警惕,可结合该变化,进一步分析超声声像图,降低漏诊风险。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对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高,诊断准确性高,同时可结合患者的血流显像值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该检查方式准确可靠。

猜你喜欢
多普勒造影下肢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基于多普勒效应的车随人动系统
电子器件(2015年5期)2015-12-29 08:43:38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基于多普勒的车辆测速仪
机械与电子(2014年2期)2014-02-28 02: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