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到创造
——消费主义挑战下的共享设计探究

2020-12-09 04:37:28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消费

陈 洁

一、现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义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有计划废止制度”拉开了消费主义的序幕,其通过功能性、款式性、质量性三个方面的废止,以人为的方式有计划地迫使商品在短时间之内失效或所谓的“落伍”,造成消费者心态上对产品推陈出新的持续期待与追求,促使消费者不停地购买新的产品。有计划废止制度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功,汽车企业只需要通过改进造型设计,即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在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影响下,20世纪大部分时期美国的汽车设计都呈现出重外形、轻功能的问题。

虽然随后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的设计伦理理论打击了消费主义的气焰,但不可否认的是直至今天,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系与逻辑模式仍然席卷着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无论是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圣诞节促销,还是中国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消费在构成社会发展的一个催化剂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征文化。

消费主义不停地推出新的所谓带领时尚潮流的商品,鼓励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新品”。人对物的持有时间越来越短,对物的喜新厌旧越来越严重,更换的速度越来越快。消费社会正在对人们进行一种“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或者说“消费培训”,使得“当代人越来越少地将自己的生命用于劳动中的生产,而是越来越多地用于对自身需求及福利进行生产和持续的革新”①。生活在消费社会当中的人类,被有意识地培养出“心理贫困化”的精神疾病,需要通过不停地购买来满足内心的缺陷②。人的价值被贬低、被藐视,然后宣称通过物的补充,这一切缺失都能被弥补,人的价值又能获得提高。人类把物当作了护身符,只有通过拥有物,才能找到坚持某种态度的出路。正如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所说的,“我们积累的物质财富越多,世界就必然越有秩序。被认为能带来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的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就成了进步的同义词”③。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如今越发丰富的物资包围下,也开始脱离了最基本的主客体关系。物与生活方式的更加多样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了物的包围。物不再为特定的阶级所独自享用,而成为任何的社会阶层都可以通过购买的行为来获取的现成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下的人类消费的并不是物的实质本身,而是从广义的角度上延伸开来的物所代表的符号与生活方式。通过消费物,消费者得以进入其心中渴望的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在加拿大魁北克有一个森林小城,因为距离森林很近,所以汽车几乎毫无用途,但是在这个小城的每一户人家的门前,却都停着一辆精心维护的汽车,就只因这是美国梦当中宣传的美国生活方式的象征④。这种过剩的欲望蒙蔽了人类的视角,人们觉得自己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选择的范围却被限定于摆设在购物中心货架上的商品种类。

消费主义以琳琅满目的外貌接近人们,但实质上却是对更多可能性的扼杀。实际上,虽然有一部分人可以适应工业产品,并感觉在工业产品所象征的生活方式中如鱼得水,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部分人,是“被迫与这些物品为伍”的,因为“这些物品都是另一个主导群体通过形象制造的”⑤。在被提供的生活方式当中找不到适合自身价值观投射的人们,就只能被迫“放弃了那只会偶尔出现在与他人及世界的具体对立关系中的一切真实的差别和独特性”⑥。社会文化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与人类以往创造的种种文明都不一样,曾经的文明“不是只有一种种族生活的方式、一种封建文明或专制的君主制,而是在每一种情况中都有一种多样性。但是在今天,却第一次出现了只有一种可能的现代文明。当这种现代文明消除了地域差别和破坏了所有传统价值时,它就逐步同化了所有其他的差别”⑦。

消费主义在推动大众进行消费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为大众竖立一个行为模范;二是推动消费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环;三是将大众的休闲时光都用消费所填满。首先,竖立行为模范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由于希望可以更为贴近模范而进行消费。人们在对商品进行选购的时候,受到模范的影响,会认为选择与模范使用相同的商品,则可以令自身成为模范那般的人,从而产生原本不存在的需求;第二,消费本身或者物的拥有,成为人际交往过程当中的一环,不仅是一种谈资,更是身份的象征和阶层区分的主要参考方式,社会层次需求被以物的形式提出。远离或拒绝消费的结果甚至会带来人际交往的困难或者不便。参考双十一等购物节的产生,如果没有参与其中,则会被视为“异类”;第三,大众在休息时间可以选择的休闲方式被消费所填满,似乎如果不进行消费,则无法进行任何休闲活动,人的自主性被物所剥夺。大众逐渐发现休闲时间应该做什么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必须在由消费社会为大众提供的选项中进行选择,否则就没有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意义。

消费本应是一个满足人类实际需求的过程,消费行为的目的是通过物来满足自身的需求,物是在这一过程中协助人类的工具;而消费主义则使得不停地购买获得物成为了消费行为的主要目的,人成为了物的交替消耗过程当中的配合手段。人对于物的使用被本末倒置,人对于设计结果的使用权被曲解。消费成为一种语言,一种特属于现代社会的,肩负起一切意识形态的交流语言。消费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比学历、才识、见闻、修养更直接更有公信力的符号。消费成为一项任务,一项每个人都必须参与的义务。社会的评价体系被消费绑架,任何不遵循消费法则的行为或者意见,都被视为无法进入主流社会的失败表现。身处消费社会的人类时刻在自恋和自怜中徘徊,为自己已拥有的物而洋洋得意,又为物的推陈出新之迅速和喜新厌旧之绝情而自怜不已。人们内心恐惧着被他人在拥有物的优越度上鄙视,又绝不放过任何一个鄙视他人的机会。

因为设计处于消费社会的正中央,商品从制作到推广到销售的每一个步骤,都与设计密切相关,设计熟知消费主义的套路与逻辑。换句话说,设计把握着消费主义的命脉。因此对于设计师而言,找到设计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平衡,减少消费主义对于社会形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项重要的责任与义务。

二、消费主义对设计的负面影响

2017年12月,苹果公司承认在其iOS系统中加入了电源管理机制,对旧款的iPhone处理器进行了降频操作⑧,因此每当iPhone有新型手机发行时,旧款的手机都会出现运行性能越来越慢的情况。苹果公司这种向有计划废止制度“致敬”的做法,引来了外界与用户的批评,也显示出了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消费主义仍然在持续地对用户使用权产生损害。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与消费的升级使得信息时代的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完整的消费体验,但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也在无时无刻地利用信息技术将用户的注意力引往付费的目标方向,“消费成为影响社会运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⑨。

信息时代的技术特征本应是扁平、自由的,人们可以迅速便捷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资讯并且方便自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实际上Twitter、微博等短频快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方式传播的不是知识,而是资讯。知识是有体系的,资讯是破碎的,知识是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当中提炼出来的,而资讯则是由善变且投机的当今时代的意见领袖所提供的。学习知识可以培养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而每天碎片化地接受资讯却只会弱化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使得人被每天稍纵即逝的流行意见任意左右。

并且,目前信息网站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方式更加剧了社会信息的碎片化与分众化⑩,虽然人们认为自己可以自由地接受到所有的信息,但实质上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经由大数据分析后推送的千人千面的信息。亚马逊、淘宝等购物网站通过分析用户的商品购买与浏览历史为用户推荐相类似的书籍与商品。“今日头条”打着“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的口号,基于数据挖掘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的新闻,却同时剥夺了用户以客观的角度看世界的权利。微信朋友圈中显示的信息是由用户朋友过滤过的信息,也就是说人们能够接受到的资讯都是来自于与自己拥有相同价值观或兴趣的朋友,社会中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圈子”;这些圈子中的人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观、意见、兴趣与生活态度,圈子中的人们相互支撑、讨论、达成共识,而不同圈子之间的人们却不相往来、越来越遥远。即使社会上确实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与观点意见,但这些意见观点却各自为营,互不相干,不同观点意见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越来越少,人们从全局出发看待社会的能力也逐渐被削弱。

另一方面,各大网站和App都在绞尽脑汁增加用户对于平台的粘性和增加用户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间,通过刺激用户的“蜥蜴脑”⑪来控制用户的行为模式。尽管Facebook已经承认社交成瘾会对用户造成伤害⑫,但Facebook、Pinterest等网站仍然持续使用上瘾模型(The Hook Model)⑬来吸引用户并使其形成使用习惯;抖音等短视频App在用户点开的视频播放完毕后,会自动滚动屏幕并开始播放下一段视频;手机游戏App纷纷增加社交功能或与社交软件联动的功能,利用用户的攀比心理和社交需求增加用户流量。每个产品都在想方设法地吸引和留住用户的注意力,而用户在面对各种各样数字网络产品“不请自来”的使用权时,也越来越难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合理管理和时间分配。

在信息时代,消费主义对于设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除了一如既往地制造出过度设计、物料的浪费和快递垃圾以外,还因信息技术的利用而更多地影响到大众看待社会的角度,以及用户对于自我注意力的分配。

三、莫里斯消费观的启示:消费者与制造者身份的结合

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在对工业技术的袭来提出警示的同时,也指出了消费主义膨胀所带来的危害,他说“商业就是一个罪恶,而且是严重的罪恶……现代文明的世界,由于迅速地得到了一种分配得很不公平的物质繁荣,完全压抑了人民的艺术”⑭。在商业利益促动下的制造劳动,是令大众感到乏味和压迫的劳动,而好的设计产品应该是“在愉快中生产,而又得以在愉快中售卖,并且在生活中愉快地使用”⑮的。设计师应该“教育大众……以至于我们可以以适当的价格愉悦地购买商品装饰生活;愉快地卖掉商品,以至于我们可以对价格和工艺的合理引以为豪;心情愉悦地工作,从容地制作我们可以引以为豪的商品”⑯。莫里斯希望大众不仅可以购买产品、出售产品,还可以自主生产产品,而不是仅仅成为消费的奴隶或者随从。

莫里斯的理想在工业时代的实现颇具难度,而来到信息时代,消费与创造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为莫里斯的理想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信息时代的扁平化、快传播的信息技术特点令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商品接受者,消费者表达意见和想法的渠道越来越多。比如新闻的阅读者通过转发可以成为评论的创造者,照片的下载者通过利用滤镜等方便的编辑工具可以成为新照片的制造者,旅行者可以通过自媒体成为旅行攻略的作者。当用户通过消费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或者服务,还是一个创造机会时,由消费所造成的身份符号象征就会得到消减。而若用户获取产品的方式除了消费这一渠道以外,还能通过自主创造而获得富有个人特色的产品,那么消费主义对社会形态或者用户思维的影响也会得到抑制。

四、Thingiverse:3D打印的设计共享

2009年上线的Thingiverse是一个3D打印的设计共享平台和网络社区,隶属MakerBot公司旗下。MakerBot作为一家销售3D打印机和打印耗材的公司,通过成立Thingiverse,以完善用户进行3D打印的体验来增加3D打印机的销售,即利用服务设计的概念进行3D打印机的销售。用户可以在Thingiverse平台上分享和下载免费的3D设计模型文件和3D模型。平台上共有160多万款3D可打印设计,用户从平台上下载设计模型文件后,便可自行进行3D打印。即使用户家中没有3D打印机也无妨,2015年4月,全球最大分布式3D打印服务平台3D Hubs与Thingiverse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用户可以在浏览Thingiverse的网页时直接找到由3D Hubs定位的离自己最近的3D打印服务商,用户只需填写住址和支付信息然后下单,数日之后打印完成的模型便会送货上门⑰,令家中没有3D打印机的大众也能参与到3D打印的制作当中。

Thingiverse社区中有200多万名彼此共享和互相讨论学习的3D打印爱好者,爱好者们在设计出独特的3D打印模型后只要上传到平台上,Thingiverse就会对模型进行评估,若判定可以打印,便会在用户付费后将模型打印出来寄给用户。另外,很多用户还会把自己设计的模型文件上传到平台社区上,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平台中的Thingiverse Education还提供了100多种辅助教育工作者的免费3D打印课程,帮助教师们利用3D打印机向学生进行教学,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3D打印的设计与制作当中来。3D Hubs的公司共同创始人Bram de Zwart称,“我们将使来自世界任何地方的消费者能够3D打印几乎所有东西。这是真正的创造力和制造能力的汇聚”⑱。

Thingiverse从设计过程的参与权的角度出发,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3D打印的设计和制作当中,还从设计结果的使用权的角度出发,让更多的人得以分享3D打印的设计和成品。Thingiverse的建立,使得MakerBot对于用户而言不再仅仅是一家销售3D打印机的公司,还是一个与同好者一起讨论、分享、学习的大家庭。通过在线教育和与3D打印服务商的连线,Thingiverse让3D打印这种对于大众而言较为前沿的技术,变得更为亲民和易于接触。并且,通过建立共享和讨论的社区,令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创作的模型且其他用户也可以进行下载和模仿,Thingiverse将用户从一个单纯的消费者转型为了一个可以影响他人的创造者,甚至进而成为3D打印的宣传者。通过服务设计的概念提升用户进行3D打印时的整体体验,MakerBot不仅完成了对大众进行的3D打印机销售,还赋能于大众,激发了大众的创造力。

小结

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仍然以消费与技术作为主要的发展引擎,消费主义不仅对社会形态产生影响,而且对设计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威廉·莫里斯对于消费的思考,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仍然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共享设计的激发和利用,能让用户更好地理解设计,也让消费者能够完成从消费到创造的转型,自下而上地抑制消费文化的单方面垄断影响。

注释:

① (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杭州: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62页。

② (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杭州: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46页。

③ (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著,吕明、袁舟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④ (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杭州: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年,第75页。

⑤ (英)约翰·沃克、朱迪·阿特菲尔德著,周丹丹、易菲译:《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1页。

⑥ (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杭州: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71页。

⑦ (美)安德鲁·芬伯格著,韩连庆、曹观法译:《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⑧ 苹果承认对旧iPhone降速是为了续航,网友褒贬不一,已在美国被起诉.[EB/OL].[2017-12-22].http://www.sohu.com/a/212129721_392936.

⑨ 董治年:《可持续设计——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的研究观》,《艺术设计研究》,2017年第1期,第81页。

⑩ 分众化概念最早的来源是借鉴现代企业STP营销的词汇,现多用于传播学,分众化传播指的是根据受众的差异性提供特定的信息。

⑪ 美国社会学专家吉姆·柯明斯在2016年出版的《蜥蜴脑法则》一书中,借用塞勒和桑坦经济学上的“蜥蜴脑”的概念,来阐述人类的无意识思维,即自动式思维系统。他指出,由于生物进化的整个历程都会在在大脑中留下印记,根据进化的先后顺序,人类的大脑可以分为爬虫区(即蜥蜴脑)、史前哺乳动物区(松鼠)和新哺乳动物区(海豚)。爬虫区指的是大脑皮层下区域和脑干,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组织部分,虽然结构相对简单,但却反应非常迅速。而新哺乳动物区则指的是大脑最外面的大脑皮层,是在进化的晚期才出现的。虽然大脑皮层的结构是大脑中最复杂最精巧的,是大脑中最先进的部分,赋予了人类智慧和爱的能力,但因为其在进化过程当中最后出现,因此它的反应速度是最慢的。也就是说,人类每天生活当中的各种反应与决定,最容易受到的是蜥蜴脑的影响,因为其反应最快。而在蜥蜴脑影响下的人类,则最容易对简单的、直观的、刺激性的内容产生反应,比如在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宣传攻势下购入原本不需要的物品,比如社交网站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吸收无益的信息。吉姆·柯明斯著、刘海静译:《蜥蜴脑法则》,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

⑫ Facebook首度承认社交成瘾会对用户造成伤害[EB/OL].[2012-11-05].http://net.chinabyte.com/28/12461528.shtml.

⑬ 上瘾模型包括四个步骤,分别为触发器(trigger)、行动(action)、多变的奖励(variable reward)和投资(investment)。“Facebook、Twitter和Pinterest都是如何让用户上瘾的?” [EB/OL].[2017-09-04].https://36kr.com/p/5090984.html.

⑭ William Morris.Art and Socialim.A.L.Monton//Political writings of William Morris.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3:109-133.[J/OL] [2018-03-28].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morris/works/1884/as/as.htm.

⑮ 麦静虹:《莫里斯的商业理念——从〈威廉·莫里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设计和企业〉谈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第61页。

⑯ William Morris.The Lesser Arts//The Collected Works of William Morris,Vol.XXII,1910,5:22-23.麦静虹:《莫里斯的商业理念——从〈威廉·莫里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设计和企业〉谈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第61页。

⑰ 轻轻一按,让你轻松打印Thingiverse的3D模型[EB/OL].[2015-04-22].http://www.3dhoo.com/news/guonei/14484.html.

⑱ 轻轻一按,让你轻松打印Thingiverse的3D模型[EB/OL].[2015-04-22].http://www.3dhoo.com/news/guonei/14484.html.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大众消费
Film review:WALL·E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