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探篹雅故·格物致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论坛”在北京服装学院隆重举办,论坛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院、美术学院、艺术文化研究院承办,《艺术设计研究》期刊协办,由“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支持。
学术论坛共分为四场,分别由艺术文化研究院陈芳教授、邱忠鸣教授、张玉安教授、杨道圣教授主持。
特邀嘉宾发言摘要:
图1:北京服装学院学术顾问孙机先生
图2:北京服装学院贾荣林校长致开幕辞
图3:与会人员合影
孙机 中国国家博物馆 研究馆员
研究文物,要将实物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了解其产生和演变过程,才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历史相关联。从《礼记·冠义》等文献来看,冠作为礼仪性的发罩,是适应束发为髻的发型而产生的。帽子在上古时代有身份的人及庶民均不佩戴,西汉后期冠和帻则形成了整体。汉唐两代所指“金紫”完全不同,汉朝的“金紫”指金印紫绶,用以体现佩戴之人的身份地位。纸的发明和推广让印绶制度画上了句号,唐代高官所配鱼符也是汉代未有的。帔在唐代质地轻盈,而宋代女子需将帔帛稳住以“行莫摇裙”,清代“霞帔”则与原来的霞帔相去甚远。
彭林 清华大学 教授
早在先秦时代,服饰文化不仅高度发达,而且成为礼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是中国率先进入民本主义时代的标志,外在的华丽服饰与内在的君子之德相得益彰,成为中华最显著的特色。服饰与礼仪的关系密不可分,《礼记》记载,对礼的训练要从童子开始,穿衣的顺序繁复又严格,通过一丝不苟的训练,培养严肃的人生态度。礼服的等级和礼仪也有很大不同,服饰对于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服饰端庄,或者身穿有特定内涵的礼服者,则容易调动内心的正向情感,中国应该继承和发展曾经的传统礼服,并向社会推广。
赵冬梅 北京大学 教授
我在北京大学最早开设的“社会生活史专题”课程的关注重点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包含两方面,一是“生活的日常”,即物质层面的衣食住行等;二是“生命的日常”,即个体生命的人生轨迹。我的授课主要围绕服饰外在形态的变化,以及有关服饰的制度与文化三部分展开。我对中国古代服饰有以下三点感想:第一,日常服饰不断吸收外来因素求新求变;第二,仪式感的建立需要服饰的帮助,然而如何建立华夏民族的礼服系统?是外在形式的复古?还是精神层面的重建?我个人更加赞同后者;第三,服饰自由来之不易,有其复杂的历史过程,今天的人应该珍惜。
李恩珠 韩国安东大学 教授
2.2.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畸形薯率的影响 CK1处理的畸形薯率最高,达18.6%,较CK2提高了4.6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与处理1、2、3之间也无显著差异;喷施缓解剂的处理1、2、3均有使畸形薯率恢复到CK2水平的趋势,且处理3(敌克松+吲哚乙酸)畸形薯率明显降低,比CK2低2.0个百分点(表3)。
朝鲜时代的王室为了在朝会、祭享、陵行、游园等各式礼仪和次序上显示礼仪的规范和主人的威仪,使用了许多象征物。单独的象征物叫做仪仗物,总体叫做卤簿。朝鲜后期的仪仗物共有69种,分为8类。仪仗物使用的特征是:第一,根据使用者身份和礼仪的重要度使用不同的仪仗物;第二,如果使用者身份变化,仪仗物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第三,与朝鲜前期相比,仪仗物中增加了纛和交龙旗;第四,根据使用情况,灵活地增减仪仗物;第五,仪仗军服根据仪仗物决定,服饰制作由“济用监”负责;第六,仪仗物的管理由“兵曹”下属的“乘与司”负责。
黄正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研究唐代服饰最基础的材料是两唐书的《舆服志》和《车服志》。关于这两种《志》,最详细的研究当属孙机先生的《两唐书舆(车)服志校释稿》。孙机先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服饰的形制,这是服饰史研究的基础,而本文则关注两唐书《舆(车)服志》在内容以及叙述方式方面的异同。通过粗略比较,我认为两唐书《舆(车)服志》在内容和叙述方式上的不同,反映了两唐书《舆(车)服志》作者即唐人和宋人在政治法律观念,以及社会观念方面有所区别,同时也反映了宋人所具有的恪守体例以及理性的精神。
赵评春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金时期贵族服饰特点的黑龙江亚沟石刻人像,已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石刻人像属性,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众说不一。我依据石刻人像服饰特点,考证亚沟石刻为金世宗时期册封之“金上京护国林神像”,并以此为坐标,确认了金早期葬太祖之和陵及其相关的胡凯山等地理方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古今服饰都具备重要属性特点,彰显人们的“身份”或职业,甚至其各自品味修养等。惟此,对于古代人物造像,我们比较直接的认识方法,就是依靠其服饰特征,考证其原型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尚刚 清华大学 教授
纳石失是波斯语“金锦”的音译,为元代最尊贵、最受青睐的丝绸面料,当年主要归上层统治集团占有。其织工以穆斯林工匠为主导,产品大多保留伊斯兰艺术的风貌,但也会融入中国因素。当年同为金锦的还有金段子,官府和民间均在生产,其织工主要为汉族人士,产品虽受纳石失影响,但主要保留中国传统风貌。纳石失的用途大致等同于其他高级丝绸,但因其装饰性更强,也常被帝后等上层裁为衣缘装饰。元代政权由蒙古族建立,其上层倾慕伊斯兰文明,因此,元代的纳石失和金段子风靡天下。
鸟丸知子 日本独立学者
2001年甘肃庆城县穆泰墓出土的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彩绘陶胡人俑(庆城县博物馆藏),其中几件2017年时曾在日本展出,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并开始关注胡人俑服饰的边缘部位。我通过在粟特地区的田野考察来推定胡人佣服饰边缘部位的制作技术以及类型,研究各地特殊的人群和文化的流动与交融。重点分析中亚服装边缘部分用的细带,其制作类型可分为:1、手指织造;2、综版织造;3、锁绣;4、其他等。
袁宣萍 浙江工业大学 教授
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或丝绸艺术史,除了文献、文物外,还必须参照历史图像。图像也承载着关于古代服饰或丝绸艺术的丰富信息。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考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物”究竟是什么、有何用途或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主题的图像,表现了大量的织物,可以考察其纹样题材、构图、色彩、风格,甚至质感和染织工艺。本文对历史图像中出现的雁衔绶带、流水落花、滴珠窠及龟背、球路等若干纹样进行梳理,并结合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考察其流变。
陈宝良 西南大学 教授
秀才的正式称谓是儒学生员,在明代属于四民之首。明初礼制的确立,对秀才服色作了详细的规定,即方巾、襕衫、皂靴。这一服色规定,既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又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秀才的行为。自明代中期以后,随着传统礼制规范的衰颓,秀才服色随之趋于时尚化与多样化。随之而来者,则是秀才行为的转变,秀才由“青青子衿”转而成为“蓝袍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