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北大,程发峰,王雪茜,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中国气功起源于四千多年前唐尧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文字记载,开始形成气功功法及相关理论,此后气功的发展先后经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新中国大致七个阶段,未有断层,下面就这七个阶段进行简要说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得到显著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文化尤其是气功的发展,关于气功的记载日益增多。按不同类别来讲,首先是医学方面,《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行按蹻五种医疗措施。《史记·仓公列传》所提到医疗措施有汤液、醴酒、馋石、挢引、按扤[1]。导行、按蹻、挢引、按扤这些均体现了气功在医学中的应用。其次在诸子百家中,气功亦多有体现。如老子《道德经》中“虚其心,实其腹”[2],“致虚极,守静笃”[2];庄子《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3];《大宗师》“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3]。儒家是静坐的起始,《大宗师》中颜回言“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4]。法家主静,管仲《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能正能静,然后能定”[5]。韩非《韩非子》言“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6]。此外,吕不韦《吕氏春秋·季春纪》“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则头为肿为风”[7],强调动静结合锻炼的重要性。现存最早关于气功锻炼的记载,体现于《行气玉佩铭》的石刻文中,“行气,深则蓄,蓄则伸……”[8]。以上充分体现了先秦时期,气功内容记载之丰富及受各家各派的重视程度。
气功在这一时期内容更为丰富,功法亦有长足的进步。《难经·八难》“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9],此处肾间动气,实指丹田。西汉中期王吉曾言:“休则俯仰诎伸以利其形,进退步趋以实下,吸新吐故以练脏专意积精意适神”。东汉初王充倡“养气自守”。崔实所著《政论》将熊经鸟伸、呼吸吐纳与治国相联系,强调治国亦应专注平时保养[10]。东汉后期,“丹田”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如《金匮要略·痉湿遏病脉证》中“以丹田有热”等[11]。此外,张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提到“若人能养慎……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11],意言导引吐纳可以是人经络、血流、九窍得通,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周易参同契》的成书被传统气功内丹派所重视,后世尊此书为“万古丹中王”。最后,关于两汉功法,当提华佗所创“五禽戏”,是成套功法的先驱。书中认为,导引可以逐客邪于关节,按摩则可以驱浮淫于肌肉。该时期文字记载更为具体,功法亦有所创作,为后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此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然文化交流频繁,儒道佛三教互相渗透,出现较多擅长气功之方士,功法发展亦较为丰富,对气功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一则曹操与皇甫隆讨论服食导引方法,“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练精”[12]。曹丕《典论》中记录了首例因练习方式不当导致气闭不通的事件[13]。魏人嵇康《养生论》言“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14]晋人张湛《养生要集》列养生十项,前四项“啬神、爱气、养形、导引“均体现了气功之内容[15]。《黄庭经》为古典气功之专著,着重通过呼吸锻炼达到积精累气的目的[16]。葛洪《抱朴子》中有关气功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理论之行气法、守一之法及功法之坚齿聪耳之道[17]。王羲之通过静功练服气,动功练鹅掌戏,极大提高了自身臂力、腕力和指力,终成一代书法大家。南北朝陶弘景对气功的传播起到巨大作用。其所著《养性延命录》集中体现了其核心思想,强调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并分列以静功为主的“服气疗病篇”和动功部分“导引按摩篇”,静功方面以吐纳之法疗五脏之疾,开创五脏分类治疗先河。动功方面,介绍了摩面、叉手、伸足等局部功法及多种成套功法,华佗所编五禽戏之文字记载,亦始见于此[18]。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强调养生在于“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居……”[19],所言气功显明可见。世传佛教始祖达摩于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达九年,后世曰“壁观”,即气功中静功之意念锻炼。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立誓愿文》提到“愿得深山寂静处,足神丹药修此愿,藉外丹力修内丹”,内丹一词首现。
隋唐五代时期气功发展体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气功在经典医籍均有记载;二是内丹术于此时期兴起,并为宋金元时期气功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首先,医籍中气功种类较多,内容丰富。《诸病源候论》中有明确记载的气功内容共计260余条,分姿势、呼吸、动静功不同类别而列[20]。医道学者孙思邈著述颇多,且均涉及气功养生内容。代表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调气法》《按摩法》分论静功和动功,强调气息得理,百病不生[12]。《千金要方》提到“观禅法”,强调身体内外结合,其认为“老人日别能依次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12]。初唐医家苏敬参编《三家脚气论》以气功之法疗脚气之疾,每旦长展脚坐,于攀脚七度……后为八段锦“双手盘足固肾腰”一节[21]。中唐医家王焘《外台秘要》原样录入《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之法,并进行了补充[22]。内丹术受到重视,《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是现存第一部以内丹内容注解《周易参同契》的著作。此外,该时期出现的一大批内丹先驱者及相关著作,为宋代开始的内丹派形成奠定了基础。此时期佛教形成所言“坐禅”,强调以炼静为主的自我锻炼。
该时期气功最大的特点是,内丹术在唐代兴起基础上,开始形成流派,并逐渐融合于医学气功之中。中医学术学派的兴盛及印刷术的发明,反过来也促进着医学气功的传播与保存。内丹气功流派代表人物,一是北宋张伯瑞,为内丹术主要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悟真篇》强调回归自我而保持身心健康,与《周易参同契》并为内丹派经典之作。一是南宋王喆,强调内丹功法,并创全真派。金元四大医家著作均对气功有相关阐释,刘完素有六字气诀;张从正将导引列为汗法之一;李杲认为生病之时当安心静坐;朱震亨强调治病当合理运用导引,内观以养神,则水可生,火可降。此时期相关气功著作及简易功法亦颇为丰富,如《养老奉亲书》《玉轴六气》等;导引术“八段锦”“小劳术”因歌诀易记、招式简单、可操作性强,流传广泛。
明清时期属于医学气功发展的一个新的高潮,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医家关于气功的运用更为熟练,普及性更广,相关医学著作更为丰富;气功治病专题研究开始形成。明初医家楼英《周易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阐释了内丹术有关药物火候的内容[23];万全《养生四要》强调打坐应收敛此心,不使去也[24];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收载有关气功养生之经验和练法[25];医药学家李时珍结合自身练功实践,作出宝贵经验总结,所言“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专题研究如张介宾关于命门探索,从气功中丹田入手,将气功学说与医学研究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清傅山将气功运用于男科女科之治疗,亦取显效。二是气功功法内容完备,内丹术体系成熟。功法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易筋经据考察始见于明朝;关于内丹术,经明初张三丰、明中期尹真人、明末伍守阳等人的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内容。三是气功专著及相关书籍较为丰富,亦多经典。如冷谦《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类修要诀》、袁黄《静坐要诀》和《摄生三要》、曹廷栋《老老恒言》、叶至诜《顾身集》等,单从书名也可看出书中核心思想,均表达养生、练功之重要性。
建国以来,气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0~60 年代、70~90 年代及21 世纪三个飞速发展的阶段。50年代以来,随着中医学的兴起,气功作为慢性病治疗有效方式之一,逐步受到国家重视。1955年建立的唐山气功疗养所是史上首个专业气功医疗单位,在对气功的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七十年代开始,关于气功的研究开始转向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八十年代,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这些都标志我国气功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进入21世纪,气功与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更加紧密,互相促进与改造,不仅对慢性病,甚至是对肿瘤、瘫痪甚至癌细胞杀伤等一些疑难杂症均有较好疗效。
回顾医学气功的发展历史来看,先后经历了先秦的起源兴起、两汉隋唐宋金元的发展丰富、明清高潮兴旺以及建国以来的飞速发展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其次,从内容上来讲,医学气功包含着理论和功法两个方面,理论上以记载气功原理、方法、目的及医家气功家体会、事例为主;功法主要以练为主,具体又科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块,对此不同医家有不同侧重,但总是相互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最后,医学气功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家的重视可以使医学气功更好的发展,并服务于人民。回顾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可以给我们提供诸多启示。
医学气功的两大特点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功。中医强调人体本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多个方面。医学气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身、调心、调息的理念与中医学整体观念不谋而合,处处体现着天人相应的核心思想。关于辨证施功,即中医学辨证论治,根据人体自身情况,施行不同的练习方法。如《养生肤语》中“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之功以补之;实病宜导引按摩……热病宜吐故纳新……冷(寒)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26]。
通过对医学气功历史发展的梳理,按照理论体系、功法特点和练习要求,可将医学气功分为吐纳、禅定、存想、周天和导引五大流派。具体而言,吐纳派是以呼吸锻炼为主的流派,根据练吸练呼不同又可分为纳气、吐气和胎息三大支派。禅定派,强调意念集中、宁心静气,以静为主,多以坐式进行,故又称坐禅。存想派,实指以想像之法起到集中意念,达到疗效的派别,包括存想法和观相法两种,如《备急千金要方》“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和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12]。周天派,强调在思想内敛的基础上,意气相合,以意行气于周身运行为特点。文献研究中根据练习阶段的不同,具体又可分为炼精化气小周天、炼气化神大周天和炼神还虚三个阶段。此派为静功中最大流派,记载最多,练习者最多。导引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含动、静功在内的整个气功,此处单指狭义动功而言。主要特点是要求意气与肢体动作、自我按摩相结合,达到动作与思想统一。医学气功流派的划分,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气功的广泛适用性,同时也说明气功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亦对人类健康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医学气功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先秦的起源兴起、两汉隋唐宋金元的发展丰富、明清高潮兴旺以及建国以来的飞速发展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功两大特点;分吐纳、禅定、存想、周天和导引五大流派。通过对医学气功源流阐释,明晰每一阶段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医学气功,发挥健康养生作用,并指导临床起到诊治疾病作用。相较于医药针灸、推拿按摩,医学气功性价比更高,且疗效更为持久,练习方便简洁、便于长期坚持。同时,通过历史回顾,也为医学气功走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基础性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