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卿炜
【摘 要】本文旨在收集整理关于自体牙移植术的最新临床研究新技术和新成果。自体牙移植是指把牙齿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即用天然牙代替缺失的牙齿。能够维护牙列的完整性,使牙列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是除种植牙外治疗牙列缺失的新选择。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自体牙移植的成功率大大提升,是缺牙患者的选择之一。
【关键词】自体牙移植;牙移植;意向再植
1 定义
自体牙移植术的基本定义是将牙齿从一个位置移植到同一个体的另一位置,包括将埋伏、阻 生、或萌出牙齿转移到手术制备的牙槽窝内。此外,手术扶正、手术牵出以及意向再植等都被认为是自体牙移植术的一种形式。
2 分类
自体牙移植术适用于患牙因外伤、龋坏、畸形、肿瘤等原因无法保存需要拔除的情况。目前自体牙移植术可分为三类,如下:
(1)传统移植:即将牙齿从一处拔除。然后移植到另一处。
(2)牙槽内移植:即通过手术牵出再植、手术扶正或不完全拔除的牵引方法改变原牙槽窝内牙齿的位置。
(3)意向再植:即将牙齿拔出后,经过适当地处理再植入原有牙槽窝。
3 历史发展
一直以来,因自体牙移植的患者满意度较高、安全性好、较种植牙简单易行且价格便宜,移植的自体牙在口腔中的存活时间是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最早的病例报告可以追溯到1954年。二十世纪90年代Andreasen等观察了370颗移植的前磨牙,呈现的成功率为86%,观察期长达13年。2002年Czochrowska等对33颗移植牙进行17~41年的观察,其中大多数为前磨牙,平均观察时间为26.4年,成功率为79%。2017年,侯锐等收集分析了300例近五年行传统牙移植治疗的患者,总成功率86.67%,存留率96.67%,失败率3.33%。这些长期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自体牙移植的成功率较高,提示该技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有更多的临床研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揭示了多个自体牙移植术中相关的影响因素。2018年,Evelyn等对2016年7月前发布的所有数据资料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牙根形成不全的牙在自体牙移植术后的存活率和成功率较高(>95%),并发症发生率较低(<5%)。[1]这些研究结果证明移植牙根未发育完全的供体牙可以提高移植的存活率。
对于牙根发育完成的牙齿,通过根管治疗、树脂修复等人为干预后,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2019年,孙振龙等对于牙根发育完成的牙行自体牙移植术后的研究中显示,72颗自体移植牙随访5年累积存活率和累积成功率分别为83%和65%,可知牙根发育完成自体牙移植临床预后良好,可作为牙齿缺失修复的候选方案,同时术后完善根管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远期牙移植成功率。
目前自体牙移植患牙拔除后即刻移植较为常见,而对于缺牙一段时间或缺牙长达十几年的患者能否进行牙移植术,仍没有明确的结论。2021年,热依沙·阿不都克依木等研究了在新鲜牙槽窝、早期牙槽窝、人工牙槽窝中行自体牙移植术后的疗效,三组的成功率均较高,疗效较好。但是人工牙槽窝组牙周膜愈合骨性愈合可能性大,牙根吸收率高。
关于牙移植术后的固定方法,正畸弓丝法、树脂固定钢丝法、牙弓夹板固定法、缝线固定法等等,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没有标准的操作。2018年,李琼等对比了自体牙移植术后不同固定方法对移植牙预后的影响,分别是正畸弓丝法、树脂钢丝固定法、牙弓夹板固定法,三种固定方法均取得良好效果。其中正畸弓丝法不仅固定效果好,且能实现牙齿位置的微调。
4 现状分析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年组人均失牙数为2.6颗,老年组为11颗。牙齿缺失是中国人存在的主要口腔问题之一。自体牙移植术相对于种植牙来说,有价格低、疗程短的优点,但是自体牙移植术涉及的学科广泛,包括牙体牙髓、种植、牙周科、正畸科等,对医疗团队和医院医疗水平的要求较高,对患者供牙的要求也较高。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发明发展,自体牙移植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4.1 浓缩生长因子CGF
CGF是由人全血离心而制成的血小板浓缩物,无任何添加剂,无毒性,有效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免疫排斥反应、交叉感染,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2019年,李云逸等观察41例患者在术前受区牙槽窝内放置浓缩生长因子,术后短期的疼痛和肿胀优于未放置浓缩生长因子组,1年后成功率和存留率为92.9%和97.6%。[2]
4.2 计算机辅助设计联合3D打印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技术供体牙的技术出现,有助于术中预备牙槽窝、术后根管治疗,且能减少供牙的试植次数和离体时间。2020年,Georg D Strbac等对8例患者的8颗智齿进行自体移植,使用三维打印技术打印的供体牙辅助手术,随访2年后,所有自体移植牙均正常工作。[3]此外,计算机辅助和数字化模板的使用,可以帮助模拟供体牙术后的咬合和方向,以减少对牙槽突的伤害。2019年,Y. Wu等使用了CAD和数字化手术模板对5例自体牙移植患者进行了术后效果评价,6个月后,5例患牙均恢复良好。[4]
4.3 六手操作护理技术
自體牙移植术相较于其他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对医疗团队的要求较高。六手操作护理技术是指医生、巡回护士、助理护士在手术过程中相互配合,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手术操作,。在术中实施六手操作护理技术,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和配合度,更利于手术治疗顺利展开及患者快速康复。2021年1月,肖秋燕等选取了84例六手操作护理下的自体牙移植术患者,与传统四手操作护理下的患者进行对比,六手操作护理术后90.48%恢复良好,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4.4 冷冻保存技术
当特殊情况下,供体牙无法即刻再植时,冷冻保存技术可以也可短时间保存牙齿,以待择期再植。2018年,W Yan等冷取18 ~ 30岁的供体第三磨牙,冷冻保存10天后,虽然牙本质疲劳强度下降,牙本质的微观结构出现损伤,但是胶原基质或表面结构没有明显差异,仍可用于自体移植修复。[5]
4.5 离体牙的牙周韧带样组织再生
再植牙能否进行牙周膜愈合是再植成功的關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保证牙周膜的完整,牙周韧带样组织再生能为再植提供良好的愈合条件。2016年,T Iwatare等将拔牙时牙周膜受损的离体牙置于培养皿中,1个月后,在根面观察到pdl丝样组织,牙根表面ALP活性为阳性。[6]
5 结论
综上所述,自体牙移植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移植的自体牙可以代替原牙行使功能,且存活率高,较种植牙价格便宜,正在被大众所接受。虽然,自体牙移植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能存在牙根吸收、附着丧失等并发症。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3D技术、计算机、生物因子等技术手段应用于自体牙移植,对牙移植的成功率和预后有极大的改善,自体牙移植技术将不断完善,有更广阔的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Rohof ECM,Kerdijk W,Jansma J,Livas C,Ren Y. Autotransplantation of teeth with incomplete root form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Oral Investig. 2018 May;22(4):1613-1624. doi:10.1007/s00784-018-2408-z. Epub 2018 Mar 10. PMID:29525924;PMCID:PMC5906482.
[2]李云逸,刘国良,热依沙·阿布都克依木,姜春雁,古丽·吾肉孜,阿地力·莫明,王玲.浓缩生长因子在自体牙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1,14(01):59-65.
[3]Strbac GD,Schnappauf A,Bertl MH,Vasak C,Ulm C,Giannis K. Guided Osteotomy and Guided Autotransplantation for Treatment of Severely Impacted Teeth:A Proof-of-Concept Report. J Endod. 2020 Jul 29:S0099-2399(20)30538-0. doi:10.1016/j.joen.2020.07.02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32738340.
[4]Wu Y,Chen JM,Xie FP,Liu HH,Niu G,Lin LS. Simulation of postoperative occlusion and direction in autotransplantation of teeth:application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digital surgical templates.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9 Sep;57(7):638-643. doi:10.1016/j.bjoms.2019.05.011. Epub 2019 Jun 4. PMID:31174895.
[5]Yan W,Tenwalde M,?ilo M,Zhang H,Arola D. Effect of cryopreservation of teeth on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dentin. Dent Mater. 2018 Dec;34(12):1828-1835. doi:10.1016/j.dental.2018.10.004. Epub 2018 Oct 29. PMID:30384976.
[6]Iwata T,Mino C,Kawata T. In vitro proliferation of periodontal ligament-like tissue on extracted teeth. Arch Oral Biol. 2017 Mar;75:31-36. doi:10.1016/j.archoralbio.2016.11.015. Epub 2016 Nov 30. PMID:2806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