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娅莎
摘要:在生活中,政治色彩浓郁的红色文化符号作为视觉设计元素是经常出现。本文以国内设计市场为研究背景,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20世纪80年代之后这些红色文化符号的取材领域、适用范围、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创作动机等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这一现象产生与流行的根源,总结其应用的现实意义,并对其中产生的不良现象与趋势进行客观反思。
关键词:红色文化;符号;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6-0166-02
1 红色文化概述
关于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红色同样寓意丰富,如喜庆吉祥、驱邪祛病、威严尊贵、胜利阳刚等等,大多为积极有益的含义。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偏好自古有之。中国古代义旗多为红色,这也许是人们将红色与革命相联系的最初诠释。而真正以红色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的传统则是从国外引入国内的。法国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是一个开始。在当时,人们都知道,黑旗是无政府主义者的象征,红色象征工人革命,白色属于波旁王朝……。俄国的“十月革命”使红色的“革命”内涵得到了最全面的拓展,当时不光在旗帜和袖标上充满了视觉的红色,革命军队亦被称为“红军”,革命政权被称为“红色苏维埃”。之后,“红色”的这一概念逐步进入我国。1919年,中国第一代马列主义先驱李大钊在《赤色的世界》一文里首次把俄国革命成功的讯息带入。1928年,毛泽东所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确立了“红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含义在我国语言系统之中的牢固地位。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的十年间,“红色”的政治性在我国被进一步演绎。
所谓红色文化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精神文化;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民族凝聚和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之源。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中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20世纪上半叶起国内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来看,基本上是通过对历史的挖掘,而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仅限于形式上宣传,因而可以说缺少现实意义上的开发及利用,更没有形象化的设计语言。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形式面貌与精神品格;它在90年代逐步盛行;并于21世纪初形成一股颇具规模的潮流。
2 红色文化符号的应用特征
对于中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历史阶段,时代的啤酒瓶被冲开了,压抑的气体和液体骨碌碌翻腾着喧嚣着溢出瓶口,泡沫着芳香着陶醉着愤怒着……”这段时期甚至被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又一个启蒙时代。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视觉传达设计”也展开了一段全新的“征程”一方面,秉持着“拿来主义”的豪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外来文明;另一方面,对于自身原有的作品和经验亦以更加客观和开放的态度加以思考与取舍。本文所说的“当代”即特指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历史阶段。
2.1取材领域的广泛性。就表现层面而言,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红色文化”符号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属于“红色文化”内容的真实存在物通过当代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二是从政治性设计作品中直接提取已成形的圖形符号或视觉风格,根据需要加以不同程度的修饰改造。在后种情况中,20世纪80年代之前,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阶段中政治性或主要服务于政治的各种艺术创作,主要指雕塑、绘画、书法、摄影、影视、连环画、漫画、宣传画、像章、徽章、印模、织物、唱片、书籍报刊、文件证书、烟标、火花、邮票、标志、包装、瓷器、服装以及日用品等视觉载体是孕育这些“符号”的主要“温床”。除此之外,国外相关设计和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政治类作品同样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2不同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适用性。当代商业性视觉传达设计对于“红色文化”符号的运用涉及商业海报、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服饰图案、手机壁纸以及文具、日用品外观装饰等各个领域。这种适用性的扩大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的逐步活跃、商品种类的逐步增加、艺术创作氛围的逐步宽松以及市场对于设计原创性的逐步重视而日渐形成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大量设计精美的外国商品及其鲜明的品牌形象进入国内。品牌形象设计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与熟知,商家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外观形象和品牌宣传的力量。
2.3图式语言的丰富新潮。在早期运用中,视觉传达设计对红色文化符号的挪用或再创作是严肃正统的,艺术语言多为偏向写实意味的装饰表现,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而当代商业性视觉传达设计对“红色文化”符号的使用手段则更为自由多元——丰富新潮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其最大的特色。
(1)对原有元素的直接挪用。对原有元素的直接挪用主要是指对于“红色文化”中人事物的相对写实性描绘;同时也包括从政治性的(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前)相关影像、图文资料和美术作品中直接拷贝视觉素材。
(2)图形创意手法的运用。直接挪用原有的图形素材,无法满足当代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的需求,更为丰富新奇的表现手法被运用在我们熟悉的“红色文化”符号之上。出于各种各样有趣的目的,伴随着图形创意理论的逐步成熟,奇特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层出不穷。
(3)对其它视觉传达艺术形式的借鉴。对于原本所熟知的一些“红色文化”符号,套用上其它较为新颖的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综合材料艺术、卡通、时尚矢量插画等。等,从色彩、线条性格、肌理等多方面颠覆这些“红色文化”符号的传统形象,传达特定的商业信息,也是一种设计创新的形式。严格说来,这一类表现也运用到诸多上文提及的图形创意手法。所不同的是,对其它视觉艺术形式的借鉴往往是在同一个画面中,对多个符号进行同样的图形创意,它更注重画面整体效果的表达和营造。
(4)相关文字的使用。文字类“红色文化”符号的当代商用具有典型性。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样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如上文提及的“解放”、“红旗”、“红星”、“长征”、“井冈山”、“光荣”等品牌名称及相关商标设计就是体现。在当代,这种视觉传达设计又包括:1、领袖题字和特定字体的直接使用;2、常用短语的再创作两种方式。
3 “红色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的现实意义
3.1从客观上体现了“红色文化”内容,满足消费者一定的精神需求。综合上文的分析,目前市场对于“红色文化”符号的商业运用,可以简单分为主流与非主流两种。前者是商家抓住消费者对于“红色文化”相关信息的喜爱、崇拜甚至敬畏的正面心理予以应用。在这些商品中,伟岸的人物形象、激昂的字句口号、熟悉的情景再现……可以满足消费者直接的感官需求,使其通过此消费达到一种积极的精神表达,进而影响自身与周遭的心理氛围。而后者非主流的商用,则主要是将“红色文化”符号作为一种严肃的正统文化的代表予以解构、重组或变形,以此满足消费者调侃、叛逆甚至渎神的快感。
3.2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当代视觉传达设计语言,为其提供极具表现力的视觉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的图形线条、色彩组合与风格情调,使这些运用了“红色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能够引发特定的视觉联想,从而成为某个年代的历史图式。而从国际环境着眼,这些视觉传达设计又具有浓烈的共产主义气息,可以成为相关国家,主要是我国的艺术图标。这些取材于政治,借鉴了历史的设计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3.3体现原创精神,为产品增加高经济附加值。尽管此类设计的许多视觉表达借鉴与模仿了原有的政治性设计作品,但这种超越边界的大胆想象力,设计语言适用范畴的无限可能性尝试则是此类设计所体现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原创精神。创造性思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最为珍贵的。
4 总结
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探索之路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美學一直受到推崇。“红色文化”符号参与的设计作品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与尝试,在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希望本论文的完成能为今后此类设计的发展提供一定尺度上的规范借鉴和思维上的创新启迪;也期待我国当代商业性视觉传达设计在探寻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找到更加畅达的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焕杰.传统元素在现在纺织品设计的表现语言研究[J].科协论坛,2008(11).
[2]刘怡.传统元素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运用[J].(201110).
[3]皮平凡.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探索[J].学术交流,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