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飒”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记载,在东北话、北京话等方言中也有特殊的含义,近两年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之一。“飒”的词义演变反映了词义的发展变化,同时折射出在网络语言环境下新的语用特点。结合“飒”的运用,可以探究网络词语的流行原因及影响。“飒”的传播与使用映射了现代人们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尤其是女性社会地位、女性自我认知的转变。
关键词:“飒”;语义演变;语用特点;流行原因及影响;演变规律
作者简介:贾晶(1985-),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培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汉字文化。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2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不可或缺,伴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在获取信息、关注社会热点时,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网络词语。教育部、国家语委每年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状况报告”,“汉语盘点”每年会选出年度媒体十大新词语、年度媒体十大流行语、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等,“咬文嚼字”每年也公布出十大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评选都反映出网络词语产生之快、影响之大、运用之广。
“飒”作为今年高频使用的一个网络新词,在网络媒体中广泛出现。本文拟对“飒”的语义演变进行梳理,深入探讨“飒”这个词的语用特点、流行原因及其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
一、“飒”的词义演变、语用特点
(一)语义演变
“飒”并不是一个新生词语,作为《尔雅》续篇的我国较早的另一部百科词典《广雅》中就有注解:“飒飒,风也”。《楚辞·九歌》有诗句“风飒飒兮木萧萧”,宋玉《风赋》中有“有风飒然而至”,以上两例都是对风的描写。《说文解字》中对“飒”字也有注解:“飒,翔风也。形声。字从风,从立,立亦声。‘立为‘拉省”。“立”与“风”联合起来表示“把倾斜的物体抬拉起来的风”。本义指的是“贴地而行,遇着物体向上抬升的风”,进而引申为大风抬拉物体发出的声响。汉朝刘向所著《九叹》中写道“游清灵之飒戾兮,服云衣之披披”即为此义。由此可见,“飒”这个词在产生之初主要是用来描绘风之性状,后用来形容风声。又如:《杜甫·寓同谷歌》“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另外,“飒”还有“衰飒、凋零”之义,例如:《杜甫·夔府书怀诗》“白首飒凄其”,岑参诗云“鬓毛飒已苍”,以上两例写的就是白发凋零之状。“飒”还有“飞舞,众盛”之义,例如:鲍照《飞鹤赋》“飒沓矜”。
“飒”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方言中也有使用。例如:东北话中“飒”是“揍”、“拽”的意思。电视剧《乡村爱情》深受人民喜爱,通过本电视剧中深入人心的角色谢大脚“大个儿”的演绎,“飒”这个词语被广大民众所了解。电视剧中“飒”是作为动词来使用的,是“打人、揍人”的含义。另外,北京话中“够飒”是“豪爽、爽直”的意思,作为一个褒义词,是称赞一个人具有好的品质的常用语。北京话中“女孩子”也有“大飒蜜”的称说,这是北京特有的地域词汇,指面容姣好、眉清目秀、开朗大方、不卑不亢、言语大方的女孩子。
在之后的语言发展过程中,“飒”主要变为形容词来使用,且主要用于形容人物。作为形容词的用法,主要为褒义,有“夸赞”的意思。一种含义是指很拽、很酷、很拉风,另一种含义指的是帅气潇洒。在《屌丝男士》“乔杉的超能力”一集中乔杉展示瞬间移动能力时用到了“飒”字,这是“飒”本义用法的延伸,用形容风的声音的“飒”来形容瞬间移动时动作快速的声音。最近,网络上“飒”也用于形容女性,讲一个女性“飒”指的就是女性的性格、行为举止特别干净利落、潇洒帅气,给人神清气爽、英姿飒爽的好感。
由上所述,“飒”字的使用由来已久,但一直不是高频词汇。它之所以一夜爆红成为人们口头表达用语中的“新宠”,很大程度上受到热播综艺节目传播的影响。例如在《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中都能看到节目中的嘉宾形容另外一人潇洒、勇猛时用到“飒”。
(二)语用特点
近两年来,流行起来的“飒”,既继承了古代汉语中“飒”的用法,也受到东北话等方言语义的影响,同时还有语义上的新发展。主要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指风或者风的动作、声音,是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明·汤显祖《牡丹亭》“梦初回,燕尾翻风,乱飒起湘帘翠”,其指的是“狂风拉物”之义。
2.指衰飒、凋零,是形容词。例如:梁·陆倕《思田赋》“岁聿忽其云暮,庭草飒以萎黄”。
3.指飞舞,众盛,是形容词。例如:《颜延之·咏史诗》“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4.指揍,是动词,主要限于东北话,可以作为单音节词使用。
5.指帅气潇洒,也指女性的独特性格,是形容词,可以作为单音节词使用。这是网络词语“飒”目前主要的语义。
古代汉语中的“飒”作为单音节词语使用,也可以作为双音节词的组成成分来运用。东北话、北京话等方言中的“飒”常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词构成双音节词。目前网络新词中“飒”的用法主要是单音节词。另一方面,网络新词中“飒”也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减少为以形容词为主的用法。可见,在历时发展过程中,“飒”的语义范围缩小了,词性侧重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二、“飒”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一)流行原因
1.客观因素
21世纪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网络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为“飒”等网络新词产生提供了外部因素。网络的即时性、快捷性为“飒”的使用提供了诱因。
2.语言自身因素
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发展变化最快的一部分,能最及时捕捉到社会的发展变化。伴随网络时代社会事件的发酵,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些网络新词。“飒”作为一个旧词新用的网络词语,可以丰富、补充既有語言的表现力。同时,语言趋简避繁的经济性原则也是网络新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加经济地表达,语言也会选取已有的词语,而不是创造新词来使用。“飒”就是旧词新用的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3.形式简洁、语义丰富
如前所述,“飒”字义项较多,作为形容人的性格尤其是女性干脆利索、大方得体性格的词语,语义表述非常形象、准确。读起来朗朗上口,发音时也比较干脆利落。作为单音节词语,其形式也比较简洁,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同时,也符合使用群体“言简意丰”的语用心理。因此,当娱乐节目中女嘉宾有潇洒、勇敢、果断的表现时,“飒”的运用会非常快地传播开来。“飒”语义丰富、词形简单的特点促进了其传播与流行。
(二)“飒”网络词语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网络新词的出现与社会事件关联紧密,往往因其特别的语用效果传播迅速,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词语的两面性,即正确与否、规范与否。符合汉语语言规则的网络新词,会成为语言新陈代谢的力量,在大众接受并使用的过程中逐步稳定下来,有可能最终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成员,例如:给力、奇葩、怼等。不符合汉语语言规范的网络词语,如:美腻、然并卵等,随着时间的沉淀与筛选,有可能会消失不见。
据调查,“飒”目前的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加之已有一定的方言使用基础,我们认为“飒”应该属于对现代汉语发展有积极影响的词语。在不久的未来,“飒”当下的新义项极有可能被增加进去。在一定场合中,恰当地使用“飒”,可以活跃现场气氛,提升表达效果,增加交流趣味。在各行各业压力陡增的背景下,“飒”的出现,在精确表达应有语义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在言语调侃间减缓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三、网络词语流行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结合本文对“飒”这个网络词语词义演变、语用特点、流行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网络词语这一类词演变的整体特点和规律。
首先,网络词语的演变体现了时效性。网络新词大多是在网络等语言交际的语境下,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语义而产生的。伴随社会热点事件的冷却或者人们求新求异心理的淡化,有些网络新词就会逐渐退出交际范围,但同时也有一些网络新词会逐渐进入基本词汇,最终成为基本词汇的成员。为“飒”原有理性意义增加新的义项形成当下流行的“飒”,其新义项经过人们互相借鉴使用而传播开来。
其次,“飒”的流行也离不开媒体的报道与宣传,媒体促使网络流行语走红,受到大众追捧,使用频率迅速提升。这使得“飒”等网络词语的演变规律呈现出媒体推动性。比如最近的热播新剧《三十而已》,女主角之一的顾佳被称为观众心目中“国产剧最飒女主”。即在外撑得起事业,在内顾得了家庭,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她都能处理得干脆妥当。
第三,“飒”的流行也映射出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除了前文提到的语言经济性原则、大众言简意丰心理之外,“飒”字也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飒”用来形容女性,就是顾佳那样内外兼修、率直成熟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与北京话中的“飒蜜”对女性的描述不谋而合。顾佳作为当代女性的成功典范,也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当代女性对自我要求的高度。
结语:
“飒”由于准确、奇特的语义表达效果,借助网络媒介平台迅速流行起来。作为最初描述风的一个旧词,借助方言中的特殊语义,在网络时代衍生为新的词义,并被广泛使用。这体现了网络词语因网络而生,植根于语言本身,又生发出新义新用的现象,也印证了语言本身是一个继承与发展、创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轩冰.浅析网络新词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规范化管理[J].汉字文化,2020,(3).
[2]楊绪明.新词语的族聚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心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