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将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来分析两位女主人公在受压制的父权制下,如何把围绕父权为中心被动建构起的主体视为真正的自我,从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主动建构主体的能力。并运用他者的景观,镜像理论,阿尔都塞的传唤,来探讨阿曼达如何将男性驱逐出自己的乐园,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摆脱传统意识和父权强加给阿曼达的囹圄与折磨。
关键词:玻璃动物园;他者的景观;镜像理论;传唤;主体
作者简介:薛爽爽(1995.4-),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2
引言:
田纳西·威廉姆斯是二战后美国杰出的戏剧家。田纳西的成名作《玻璃动物园》“开创了西方戏剧史上的新篇章”[1]并以回忆剧的形式呈现出来。该剧自1945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关注,在美国戏剧史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玻璃动物园》以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为创作背景,以回忆叙事的方式主要讲述了边缘人物温菲尔德一家三口,迫于生计,不得不向生活低头的故事。
纵观《玻璃动物园》的研究现状,国内外的研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上,剧中的逃离主题,悲剧主题,同性恋主题等;此外,缺失的父亲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剧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南方女性形象视角来解析剧中的女主人公等。但研究并未深入探讨本剧中两位女性如何反抗这逼仄压迫的社会环境,研究成果过于片面。本文章将通过他者,镜像理论,传唤,来探讨阿曼达主体的重新建构。
一﹑镜中幻影—他者的景观
约翰·伯格在介绍观看方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时提出:“女性的身体不是她可以自由支配的对象,而是一个囚禁她的监狱,而她就是自己的看守,‘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是女性。因此,她把自己变成对象—而且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视觉对象:景观。”[2]《玻璃动物园》中阿曼达存在着被当作男性景观的经历。
阿曼达,从前风度娴雅,众星捧月,如今年华老去,却依然狂热地迷恋着另一个时代和地方—甜蜜的南方生活。在她的过去的生活中,她是一位迷倒千万的南方美人。而在现实生活中阿曼达遭到自己丈夫无情的背叛,抛弃。然而,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她依然坚持着与现在的自己格格不入的南方传统女性的端庄,淑女的风范。而这也正是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蚕食。阿曼达对子女的教育也无法逃脱这一窠臼。“阿曼达(对着儿子)亲爱的,不要用你的手指去拨东西。假如你要拨的话,就要用一块面包去拨。要细嚼慢咽—细嚼慢咽!动物的胃分好几个部分,它吃下去的东西不需要细嚼慢咽也能消化。但是人就一定要好好咀嚼才能把食物咽下去。”[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阿曼达已深受父权制下对女性行为的约束,而作为男权的代表汤姆则不屑于遵守这些窠臼。阿曼达所向往的女性是符合男性审美标准的女性,但她并不明白这样做只是把自己更好的呈现给男性,由此建构的主体不过是镜中的幻影而不是真实的自己。
同时伯格认为:“女性把内在于她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看作是构成其女性身份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是截然不同的因素。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是女性。因而女性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视觉对象:景观。”[4]“景观”—女性作为男性景观的一种存在。正是在传统南的教育背景之下,这种为了迎合父权中心的教育系统,宣扬了女性应该依附于男性的价值观,只有这种价值观才会被主流社会所认可,通过这种价值观建立了一个迎合男性的女性形象,同时女性也会时刻自己监察自己的行为等是否“合理”。所以对阿曼达来说不管是在蓝山所认识的自我主体也好,还是在这种贫苦交加的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主体也罢,都是阿曼达的镜中幻影—他者的景观。
二﹑破碎的幻影—自我意識的觉醒
拉康认为:“幼儿最初确立自我身份是通过与自身镜像的认同而达成的,这样形成的自我是虚幻的想象的产物。自我与主体不是共外延的,也就是说,当主体把这个自我当成是自我时,它必然会被异化。”[5]既然通过镜像这种方式得到的自我是“虚幻的想象的产物”,那么通过父权体系这个镜像所建构的自我也终将会遭到毁灭。
而阿尔都塞深受拉康的影响,在镜像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传唤的概念。路易认为:“资产阶级以其意识形态统治社会,并依据其大写主体(Subject),要求人们无一例外,被迫主体化。”[6]而每一个个体主体化的过程,就是通过传唤,使个体等同于社会所认可的主体形象。
拉康的镜像理论和阿尔都塞的传唤都是使得主体与完美的形象进行身份等同的概念。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以及阿尔都塞的传唤,得知阿曼达所处的以“父权为中心”这样的意识形态迫使她将自己与男性所期待的那个形象进行自我等同,传唤为男性所认同的那个女性角色,具有温柔,娴淑的美好品质,因而获得了一个自我身份,被父系社会所认可的身份,但也因此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失去了主动建构自我的能力,因为她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身份是被迫给予的。
阿曼达的丈夫走后只给阿曼达留下了一个讯息:“你好—再见!”[7]阿曼达在丈夫抛弃自己后,渐渐地开始怀疑自己现在的主体。此时的阿曼达依然按照男性的要求去塑造自己的形象,但时过境迁,旧的标准已无法再符合男性的标准,显然阿曼达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阿曼达经常说午后家里会来客人的,我们要收拾好。但其实并没有绅士会去她们破旧不堪的小屋去做客。温菲尔德先生离开后阿曼达就将希望寄托在另一个男性身上—汤姆。为了家庭的生计,阿曼达督促儿子努力工作,希望用这微薄的薪水来支撑着这个家。由于温菲尔德先生的离开使得阿曼达开始变得不那么信任男性。她甚至惧怕儿子也会像丈夫那样抛弃她和劳拉。但由于阿曼达的过度要求使得汤姆感到焦虑,承受不住焦虑的汤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在此过程中阿曼达以男性为中心的地基不断松动,但却没有彻底垮掉。阿曼达此时还依然憧憬着一个可靠的男人可以给自己的女儿带来有保障的生活。继劳拉相亲失败后,这种以男权为中心的自我终究还是破灭了。涅槃重生,只有经过旧的主体的毁灭,主体才能赢来一次新的重生机会。
三﹑主体的建立—追寻失落的乐园
依利加雷坚信:“西方男性思想家只不过是把女人当作投射其理论想象的屏幕,因此,当他们以为自己窥探到女人的秘密,说出了关于女人的真理时,他们从女人那里看的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映像。因为现存的父权制的语言和表征系统,不可能翻译女人的欲望。”[8]那么女性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欲望,在父权制的语言和表征系统下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主体性呢?在《痴呆的语言》中,在依利加雷看来,“男病人保留着修饰句法和运用元语言的能力,而女病人则往往从身体上表达她们的病况,‘在她们的身体中直接经受它。”[9]这也就是说,作为男性说话是与其身体经验相分离的,而作为女性说话则与其身体经验密不可分。从中我们得知女性要是想奋起反抗父权制的语言和表征系统的话,便可以从身体经验出发去追寻女性的欲望以及女性的主体。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不仅父亲对儿子有阉割的恐惧,女性对男性也有同样的作用。因为女性生来就是被阉割的,女性以“匮乏”为表征的身体会唤起对男性对失去阳具的焦虑。这些都为作为女性的阿曼达和劳拉重获主体提供了可能。笔者认为在本剧中,温菲尔德先生以及汤姆的离开,实际上是由于女性以“匮乏”为表征的身体唤起他们对阉割的恐惧和焦虑,从而选择离开这个恐惧的鸟巢,去追寻他们的自由。女性在施加给男性恐惧的时候,自己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在本剧中对阿曼达的惩罚便是主体的迷失。
小结:
在父权中心的压制下,阿曼达与劳拉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主动建构自己主体的能力。阿曼达从一开始就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男性景观去努力,为了使自己在“父权中心”所散发的意识形态下具有一个“合理”的主体,阿曼达学习端庄,典雅的淑女举止,异常注重自己的仪表。可悲的是,阿曼达围绕父权中心建立起的主体是被动建立起来的主体,因为只有和镜像中的那个男性所痴迷的主体进行等同,她才能得到男性的宠爱。但以迎合男性喜好的阿曼达在遭到丈夫的抛弃,儿子的逃离之后,主体逐渐崩塌并终于摆脱了男性对自己的束缚,并找回了自己的乐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主体,将男性永远地驱逐出自己的乐园。
注释:
[1]Tennessee w. The Glass Menagerie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5:7
[2]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47.
[3]田纳西·威廉姆斯. 玻璃动物园[M]. 鹿金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P2.
[4]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47.
[5]《拉康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严泽胜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P122.
[6]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論讲稿续编[M]. 赵一凡著.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
[7]田纳西·威廉姆斯. 玻璃动物园[M]. 鹿金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P2.
[8]Luce Irigarary,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trans. Cather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P33.
[9]Ibid. P38.
参考文献:
[1]Luce Irigarary,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trans. Catherine Porter and Carolyn Burk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2]Tennessee w. The Glass Menagerie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5:7.
[3]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47.
[4]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M]. 赵一凡著.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
[5]《拉康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严泽胜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P122.
[6]田纳西·威廉姆斯. 玻璃动物园[M]. 鹿金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