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
最近,某从事计算和统计学专业的院士在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发言中,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归功于统计学的进步,进而得出人工智能是一门很严肃的学科,然后进一步表述,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对人工智能毫无贡献。我不知道这位计算所出身的院士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人工智能严重依托数学没有错,但如果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其他学科没有关系,只和统计学有关系,就是典型的“内卷化”思维了.
内卷化的原意指的是一种自我锁死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社会没有实质发展,没有技术跃迁,整个社会在低水平上无限次重复与轮回。互联网引用的内卷化更多地指在一个自我锁死的系统中所进行的一种没有创新的内部过度竞争。内卷化是一个人类学名词,但深入研究却和热力学定律以及信息论的分析方法等价。在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如龙卷风、水流中的湍流、烟囱发出来的青烟、学校系统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独并不是一个平衡的系统,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能量的不持续性,另一个特点是稳定,通过吸收更高的能量释放更无序的排出物,保持系统的稳定。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这种稳定被称为耗散结构。
学校是一个耗散结构,学校是开放的、有各项异性的、稳定的,却是远离平衡态的。与学校类似,学校里面的学科尤其是新学科也是如此。这样的一个系统维持系统的平衡需要大量的社会投入,吸收各种高能量的公司的、社会的、科技的、政府的支持,并且排放出更高熵的“废料”,才能维持稳定。系统稳定需要两个条件:更高能的支持,更高熵的无序。对于学校来说,一旦与社会脱节就会不平衡,而太过功利(熵值减少)就會因为输出不平衡失去稳定态。
教育系统如何从一个需要输入能量、排出高熵的系统,变成一个自以为可以封闭起来过度竞争的“内卷化”系统的呢?这是由于参照系问题。只在教育看教育、只在统计看统计、只在院士看院士、只在科学看科学,视野范围就是一个封闭系统:封闭的校园、封闭的师生、封闭的知识、相对封闭的教学大纲,似乎可以和世界脱离,高能的人员、知识、能量、自己输入和对社会“没有直接贡献的师生”,逐渐被置若罔闻,逐渐沉浸在“封闭幻想”的学校和学科在围墙内恶性竞争:刷题、考试、评教、升学,似乎这些就是天大的事情。在这种“幻象”中,学校越来越封闭,教师逐渐成为家族,学科集中在更为封闭的“学阀”,直到有一天,轰然倒塌。
这种倒塌历史上多次出现,如极度封闭的宗教、科举制度,今后还会重演。成功的先例也有,通过“打破”而促成能量和物质人员的交换最终找到新的平衡,内行的严谨与外行的打破,实际上都不是系统重新稳定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还原出原本重要的开放系统。而杜威和陶行知一致的社会和学校的关系,从内卷的角度,也可抽象成为典型的打破内卷的耗散结构。
信息化教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化手段,一个是信息的内容,对于技术的破坏性创新大家一般比较重视,而对于内容方向的颠覆性创新,重视过少,而这种颠覆,往往是从系统的视野和封闭与开放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