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拜年会上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是孕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基。五帝之一的舜,因其至孝而被尊为“道德始祖”。至圣先师孔子的开山之作《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是教育人们向上向善的源头活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如何创新性发展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人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首先,从我国的发展历史看,孝道文化需要继续传承。五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就是家庭文明建设,其核心内容就是孝。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记载:“孝”是一个年轻人搀扶着一个老人在行走。随着甲骨文的出现,孝字的产生更加形象,其语意是人在小时候由老人呵护着健康成长,人长大后,就要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竭尽全力尽赡养之责,当好父母的人生拐杖。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讲得非常清楚:孝就是赡养、尊敬父母长辈老人,同时也说明“孝”字是从“老”演绎而来,“老”字省去凶器“七”换上孩子的“子”就组成了“孝”字。“孝”字写的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子女是父母基因的延续,是生命的承传,子女更是老人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的依靠。
孝道文化自夏商时期“由礼入法”、 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尤其是经“文景之治”太平盛世等实践验证之后,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方面的核心内容,且广泛滲透于社会生活,在修身养性、 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志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应传承这份道德遗产,弘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其次,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孝文化也需要我们创新性传承。《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它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对话的内容:冉有为孔子驾车到卫国去。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至今仍是我们炎黄子孙,特别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社会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从站起来已经走向富起来,还要走向强起来,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必须强化思想教育。特别是目前家庭结构的变化,到202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要占到我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居家养老仍然是我国解决老有所养的主要形式,更显示孝道文化的承传的重要。“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部分年轻人赡养父母的责任意识被“利己主义”所取代。个别人富起来以后迷失了人生方向,价值观扭曲,是非颠倒,生活骄奢淫逸,对“让父母在经济上生活无忧,在精神上愉悦开心”的孝亲意识严重淡化,社会上屡屡发生虐待父母的恶性案件,甚至走向犯罪。
杭州市某生活小区2015年中秋节,独生子女张某开着豪车带着月饼等礼品回娘家看望独自生活的父亲,敲了半天门无人应答。后来叫来警察撬门入室,才发现68岁的父亲死于卫生间,经鉴定确认老人病故于9天前。
重庆市某山村85岁谢昌英老人于2014年1月2日凌晨死于儿子家门前树旁。经法院审理,原因是四个儿子均不愿意接老母亲回自己家赡养。最后,四个儿子均被判处有期徒刑。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2500年前圣人的教诲。因种种原因,一部分人孝亲理念荡然无存。不是我们教育失误导致的严重后果吗?“富”而不教的悲剧和血泪教训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承传孝道必不可少,刻不容缓。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梦想更需要承传孝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提高人们的心灵品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重要。承传孝道文化,用生命唤醒生命,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具体表现形式在每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也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才能梦想成真。习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他还说: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爱子以道”的“道”就是孝道,美好的道德观念就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孝道文化所主张的亲亲、尊祖、维族,实际上是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祖先的尊崇。在传统的孝文化中,爱国源于爱亲,尊祖从而爱国,爱国心与孝亲心紧密相连,孝是爱国报国心的根源,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逻辑产物。孝文化的“泛孝悌亲”要求我们将尽孝事亲作为爱国兴邦的实际行动,将孝亲之爱转化为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直接动力。所以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承传孝道文化。
毛泽东主席说:“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孝”是炎黄子孙人性文明的起点,是天下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馈;“孝心”是结交朋友的基本条件,是成就事业的强劲动力;“孝道”是人伦关系的自然法则,是古圣先贤为后人创立传世规矩。通晓孝道至德,诸事从孝心念起,从孝道做起,孝老敬长,爱亲和家,履行家之小孝;孝待人民,孝报社会,履行世之大爱;传播孝道,使千秋万代获益,履行至孝美德。孝能正心,孝能修身,孝能齐家,孝能和亲,孝是传家法宝;孝能正己,孝能化人,孝能治国,孝能睦邻,孝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源头活水,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傳承孝道必然会向利于尊敬父母、家庭和睦、尊师敬贤、尊长爱幼、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等美德方面发展,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健康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把弘扬孝道文化当做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并模范践行,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就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