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远远望去,山坡上一溜两开的建筑煞是好看: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俨然一派徽风。
一幢小洋楼的门厅前,黑胖的妇女在剥一颗硕大的石榴。
拾级而上,一楼为厅,卫浴及厨;二楼双卧,厅与露台。
空阔的落地阳台上,上了年纪的男人正操作着一台老旧的手工玉米机,玉米籽散落着,满地。见有人去,男人站起来寒暄,间或,有燕子飞进,一头栽上墙角,无人理会。从燕子飞来的窗棂望去,初秋的寒意点染苍翠,举目是画。
再上三楼,露台上四散着农具和杂物,地面上锈迹斑斑。有风吹过,习习。
男人追着与我同路的驻队干部下楼,只听那年轻的干部朝他摆着手说,你不要上当受骗!
门厅前,黑胖的妇女剥好了石榴,正在吃。
儿子媳妇外出打工了,留老两口在家带着孙子孙女。
新村不远处,作坊里十几个人正忙着做棉鞋。工序很简单,以15对作为计量标准,人均每天能赚几十块钱。做工的都是贫困户,得以免费住上新村的楼房,每人25平的标准,户户上楼。也即,美麗的徽派建筑群里,两年来入住量80多户,均为贫困户。
侧旁,一座蜂园。秋凉时分,蜂群并不活跃,我得以蹲在地上近距离观察蜂巢。很难想象,嗡嗡作响的蜂们,也养活着一群人。只是,养蜂人的年龄大了,尚无人接班。
驱车往山坡更深处行进,凉意更浓,尚未搬迁的农家点缀其间。手机上的信号渐渐弱下来,直至没有。在一棵古槐下停车,已然没什么树荫,只是枝干仍很虬劲。380年的树龄,见证着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牧羊人。
这里是槐树,江山有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