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言志,歌缘情。中国古典诗词或悲切,或欢快,或缠绵,或愁苦,或慷慨激昂,或黯然神伤,是作者感情的充分体现。中国古典诗词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但总体而言,大部分诗词为抒情诗,即使是叙事诗也要以抒情为依托。因而深入理解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是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掌握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会点燃我们阅读诗词的热情,去体悟更细腻更敏锐的情感,刷新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认识,结合人生去体悟诗意与真情。
关键词:古典诗词;抒情方法
作者简介:宋燕子(1981.8-),女,汉族,硕士,讲师,武昌职业学院通识课部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及管理沟通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02
诗言志,歌缘情。中国古典诗词或悲切,或欢快,或缠绵,或愁苦,或慷慨激昂,或黯然神伤,是作者感情的充分体现。千百年来,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代代相传,渊源流传,引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中国古典诗词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但总体而言,大部分诗词为抒情诗,即使是叙事诗也要以抒情为依托。因而深入理解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是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最根本的途径。
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总体上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是不借助任何外物,情感喷薄而出。它不讲究委婉含蓄,多为毫不掩饰地 直接倾诉。感情直露,奔放热烈,表达朴实真切,打动人心。汉代民歌《上邪》中直接抒发女子对爱情的热烈渴望和积极追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生死相随,福祸相依,永不分离;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直接将愁苦渲染出来,结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将夫死国破家亡的绝望哀愁抒发到极致;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此恨绵绵无绝期”直接歌颂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一句“性本爱丘山”直接点明五柳先生的隐者风范。直接抒情简洁明快,画龙点睛,直入主题,但过于直白,失去了诗歌的含蓄意蕴之美。
间接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情达意途径,亦可称作意象表现[1]。诗人在处理情感时细腻委婉,言在此而意在彼,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即是天地万物,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人事,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或因事缘情,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咏史抒怀,同时辅助以一定的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典故、举止等等,让读者读之感之,思之悟之,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委婉含蓄、词句精妙之美。
最常见最有表现力的抒情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借景抒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意境或境界即是情景交融,着墨自然万物,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感悟人生百态。借景抒情又包括融情于景、寄情于景、因情造景,三者有些许不同,区别三者的细微差别,更能深刻理解古典诗歌的意蕴之美。融情于景在于作者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有机融合,借助景物抒发人生感慨,借乐景抒乐情,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借美好景物抒发欢快之情;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描绘美好的春雨夜景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借哀景抒哀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萧条肃杀的秋景往往在诗人笔下呈现出哀痛之情等等。李清照的《声声慢》纯用自家言语而引人入深婉缠绵之境,可谓“不著一‘典,尽得风流”[3]。梧桐细雨,丝丝缕缕,增添点点离愁;满地菊花,憔悴零落,倍加痛彻心扉。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通篇借典型秋景抒发离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语言简单却意蕴丰富,诗中有画,极为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漂泊多年的羈旅行役之苦。反之亦然,如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强烈,更增添悲凉哀痛的力度。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美好的“春花秋月”李煜无心欣赏,沉溺于自身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中无法自拔,借美好景物抒发悲痛之情;杜甫《绝句》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江水碧绿,江山青葱,繁花似锦,白鸟高飞,面对春末夏初的美丽景色,不仅无法引发丝毫游玩的乐趣,反而触发了无限伤痛的身世漂泊之情。
寄情于景又有所不同,它是将作者的主观情感寄寓在客观事物中,让客观事物灵动起来,有了人的喜怒哀乐。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菊”本无情,之所以流泪,是杜甫情感的寄托;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与唐玄宗天人两隔之后,日夜思念,“行宫见月伤心色”,“月”本无心,但此时也有了人的情感。
因情造景顾名思义,是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情景。如白居易《长恨歌》中临邛道士招魂一节,“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就是根据情感的需要设置了虚无缥缈的仙境,让人身临其境,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借事抒情
借事抒情是指用一件或多件典型的事例抒情作者的真情实感。慢慢地铺叙开来,让读者逐渐酝酿情绪,身临其境,深入其情,达到情感上的高度共鸣。杜甫的《兵车行》《石壕吏》都是典型的叙事性作品,借写具体的事实过程来写尽民间疾苦。《兵车行》中写道战争对百姓的创伤,都改变了民间重男轻女的传统,“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可是男儿大多都战死沙场,女儿又嫁于谁呢?杜牧在《夜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阐述了商女不知亡国之恨的事实,表面上看似批评商女,实际上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晚唐统治者及掌权的达官贵人醉生梦死,奢靡腐化的图景,体会到作者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无尽的嘲讽之情。
三、借举止抒情
一举一动总关情,用行为举止等细节来抒情的方式即为借举止抒情。特定情境中的举止,是个人彼时情感和心理的直接体现,抓住了关键举止,就抓住了诗歌的总纲,往往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张籍《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寄家书时细腻的动作描写,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自己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李白在《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寫出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悲愤抑郁,面对“金樽清酒”这样的满汉全席全无兴趣,通过“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等动作准确地表达出来。柳永在《八声甘州》里“不忍登高临远”“误识归舟”典型的细节动作以一当十,点铁成金,悱恻动人,耐人寻味。
四、借比喻抒情
比喻是文学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比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化平淡为生动,化通俗为神奇,化浅显为形象。比喻和抒情的方式有机结合,即是借比喻抒情。李煜在《虞美人》中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不可及的愁苦比喻成一江春水,可触可感。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多次运用到借比喻抒情,“梨花一枝春带雨”杨贵妃哭泣时的我见犹怜的美貌用梨花带雨来体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最好最生动的诠释。杜牧在《早雁》中,通篇使用比兴的手法,用早雁来比喻南逃的难民,大雁受到惊吓四处逃散,比喻边关的百姓遭到回纥统治者的侵扰而颠沛流离。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借菊花自喻,昔盛今衰,孤苦无依,绝望哀愁;辛弃疾在《摸鱼儿》借蛛网自喻,殷勤结网,却只是粘惹飞絮,徒劳无功,无人赏识,壮志未酬,感受作者内心的深创剧痛,领略作品独特的美学风格[4]。
五、借象征抒情
象征又称托物言志,通过某一特定的意象,隐喻暗示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某类事物的表达方式。象征和比喻有些许相通之处,但借比喻抒情没有隐喻暗示的成分,它是以此物比喻彼物,更注意具体细节的相似,而借象征抒情更注重整体性,用整体的特征来表情达意。比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这些想象的情景来象征仕途的坎坷,这里就是整体象征,注重了“冰塞川”“雪满山”的整体性。诗经中《蒹葭》整体借象征抒情,中心意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面上是写追寻意中人不得的惆怅苦闷,实际上“伊人”不仅仅指爱情,亦或是人生理想,亲情友情等一切珍贵真挚的情感,象征人生可望不可即的普遍意义,人生就是在追寻中前进,在追求中成长,生命不息,脚步不歇,奋斗不止。
六、借典故抒情
借典故抒情即是用典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借用历史上的事件来借古写今,借典是手段,抒情是目的。李白在《行路难》中运用了三个历史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源于吕尚垂钓碧溪,等待东山再起;“忽复乘舟梦日边”出于伊尹乘舟梦日,人生充满希望;“乘风破浪会有时”引于南朝大将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对未来重拾必胜的信心。典故加强了诗歌的厚重感,借典故抒情更能准确表达李白积极乐观的积极精神,豪迈激昂的英雄气概。辛弃疾在《摸鱼儿》中,寄豪放于婉约,将暮春写得“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用“长门事”被打入冷宫的陈皇后,写峨眉善妒之事实,用“玉环飞燕皆尘土”历史典故讽喻当朝权奸,不要太得意忘形,一定会自食恶果。历史典故与辛弃疾的人生遭遇高度契合,将投闲置散、报国无门之悲愤抒发到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极具感染力。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洗礼,千锤百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掌握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会点燃我们阅读诗词的热情,去体悟更细腻更敏锐的情感,不断刷新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认识,结合现实去体悟诗意与真情。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陶型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王国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
[3]曾经半生事,件件在心头——李清照《声声慢》意象解读[J].高方.写作.2011(01).
[4]无可奈何之痛 沉郁苍凉之美——辛弃疾《摸鱼儿》细读[J].何群.名作欣赏.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