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玲 刘海南
评价的背景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Study Travel)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使其评价成为关键和难点。
研学旅行课程在内容上具有整合性和主题性,需要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由于参与人员的多维,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形式上也要求多角度和多元化,以便使评价更完整客观。具体来说,评价内容上要针对学生的研学态度、研学能力和方法、研学结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学生对活动开展的满意度测评;定期征求、收集学生家长对研学活动的看法和评价;建立与学校、学生及家长实时沟通的网络平台,对研学活动开展综合评价。评价形式上可以创新采用口头测验(如演讲、口头报告、辩论、经验分享、表演、提问等)、轶事记录及档案袋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有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实践中虽然表面上呈现了多元与多样,但在学生学习品质上的评价却流于形式和肤浅,多从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等角度进行评价,甚至可以看到用一个校内的标准评价任何一个研学旅行的课程。评判基本上凭着印象和经验,草率给予等级。学生拿到评价结果,差异不大,皆大欢喜或者意义甚微。有学者指出,评价机制短缺,造成了研学旅行开展的困境。因此,需要实践工作者构建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标准的科学体系。
我们必须看到,研学旅行课程较之于传统课程而言,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观察与体验、互动与交流、建构与反思等活动更加突出,这也是提倡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原因。凭借这一综合实践课程,使学生丰富知识(直接体验),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澄清迷思,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困惑),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人际交往、自身管理和文化价值的熏陶与提升。因此,作为课程的研学旅行,尽管活动线路主题各异,但基于这些能力的学生学习品质应该得到提升。笔者基于研学旅行课程的以上特殊性,对其评价进行了思考。
评价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学习课程特别是学生学习品质进行评价,主要从“领导力”“情绪力”“学习力”三个维度展开构建标准(如下表)。
之所以择取此三维度作为一级指标,考虑原因如下:“力”的字眼的确定,表明评价的过程性,展示了动态的增长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增值的过程。领导力、情绪力和学习力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展示对学生成长的要求。其中领导力和情绪力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由于课程活动的开放性安排,食宿的集体生活,将给予评价者更多原生态的观察点,也是传统校内课程不易观察到的;学习力更多地指向面向真实环境与信息的观察、收集、提取、发现、整合、分析、反思的能力,与校内课程相比更多地侧重知识的运用(当然也大量获取知识)。基于此,上述三个维度的提出,是从研学旅行课程与校内课程相比的独特性角度予以筛选确认的,也基本覆盖了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和激励。
关于领导力。并不是管理谁、领导谁的能力,领导力的本质就是影响力[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应具备影响力,本文采取的观点是学生的领导力就是学生的影响力。考虑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任务、人际交互、开阔视野的特点,笔者将领导力聚焦于“权利义务”“沟通影响”“愿景规划”三个二级维度。“权利义务”围绕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过程中小组任务、班级任务的分配,指向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即使没有具体任务的学生,积极参与、服从大局、解决矛盾也是主人翁态度的体现。“沟通影响”围绕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分享与合作,指向学生的独立思考,形成主见以及表达分享,这是任何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之一。“愿景规划”围绕研学旅行课程的深远意义,指向学生的认同与理想,走到祖国大好河山、工矿企业、科研院校,接触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必定开阔学生视野,影响着学生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的思考。一次研学将是终生的记忆。
关于情绪力。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及行为。[2]据相关研学旅行报告表明,学生在团队中的心理因素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題,有些孩子在群体生活中会愈发孤独。因此掌控自己情绪的力量需要培育。情绪力毕竟是一个深刻的心理领域,因此笔者选取了围绕研学旅行课程的常态的情境作为考察情绪的环节,心理认同更多地从发自内心深处的倾向反应在行为上的表现来观测和调整,情绪控制更多地从突发事件的应对行为来观测和调整。尤其是集体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竞争带来的失落、嫉妒、不公的心态处理,或者是与非集体成员间的社会上的冲突事件的克制都考验着学生的情绪和心态。我们期望以开放、平和和成长型的思维来引导学生增长情绪力。
关于学习力。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运用的能力。有关学习力的理论和文章很多。[3]本评价摘取了学习力中的基础因素学习能力来构建标准,其内涵是由学习动力,即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评价围绕研学旅行课程学习的特点,确立信息处理、情景学习、思维方法、反思融合四个二级维度。信息处理指向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情境学习指向学生现场感知、观察、诊断、判别信息的能力;思维方法指向学生的发散和想象思维;反思融合指向学生长效的自我认知和调适。
评价的适用和意义
本评价主要聚焦研学旅行课程中学生学习品质的深层领域,对真正衡量学生的研学旅行课程收获大有裨益。同时也将以评促教、以评促课,助推教师研学旅行的活动设计和课程设计。
总而言之,研学旅行的评价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使真实情境、协作对话、开放问题、实证研究、自我报告、观察视角、生成与构建成为评价的运行机制;评价内容要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生活世界和社会行为等维度进行择取展开;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呈现出自我报告、跟踪观察、互动访谈的特征。评价不是考核学生,而是激励学生。
参考文献
李军. 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行研究述评[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6):14—17
陈树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2-72.
石中英. 教育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