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男,张洪伟,纪 颖,王秋芳,谢立璟,叶 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1],是我国的乙类传染病。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2],布病在急性期如治疗不彻底,极易转为慢性,病程长达数年甚至几十年,甚至丧失劳动力[3]。我国大部分省市报告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病例数有升高趋势[4-6],本研究拟采用GeoDa-1.14.0.0软件、集中度法及圆形分布法、构成比对全国31个省市布病流行特征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1.1资料来源 2006-2017年布病疫情资料来自公共卫生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网站(http://www.phsciencedata.cn),该网站提供的数据库涵盖了39种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危险因素、生命登记等内容,其中传染病收集的主要是自2004年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报告的全部传染病数据,主要包括分地区、年龄组的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等。为了分析2006-2017年布病病例的空间和时间属性,将每3年的新发病例数进行合并形成4个时间段的数据,第1时间段为2006-2008年,第2时间段为2009-2011年,第3时间段为2012-2014年,第4时间段为2015-2017年。每个时间段各省市的累积发病率以3年新发病例数的总和作为分子,各省3年平均人口数为分母计算。
1.2 分析方法
1.2.1地区分布及时空分布 将4个时间段的累积发病率(1/10万)数据导入GeoDa-1.14.0.0,以全国基础地理数据为地图,建立Rook权重矩阵文件,呈现全国31个省市累积发病率的箱地图,同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使用全局Moran’sⅠ指数反映空间要素属性值的聚集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反映空间单元与相邻单元疫情的相关程度,可用LISA集聚图识别四类聚集区域:高-高聚集、高-低聚集、低-高聚集和高-低聚集。将局部Moran’sⅠ指数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区域分类显示于LISA集聚图中。
1.2.2季节性分析 采用集中度法的M值和圆形分布法的R值对4个时间段布病的季节性特点进行分析。M值和R值的计算公式及评定标准参见文献[7-8]。评定标准如下:越接近1季节性越强,越接近0季节性越弱,0.9以上代表严格季节性,0.7~0.9代表很强的季节性,0.5~0.7代表明显的季节性,0.3~0.5代表一定的季节性,0.3以下代表季节性较弱。
1.2.3年龄分布 利用构成比分析各年龄段分布的变化情况,并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老少组(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和非老少组(15~64岁组)在4个时间段的构成比有无统计学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1全国布病疫情现状 2006-2017年全国布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2.836/10万,发病率最低为2006年(1.454/10万),最高为2014年(4.223/10万),4个时间段的年平均发病率分别是1.686/10万、2.691/10万、3.457/10万和3.469/10万。如图1所示,布病病例数与发病率曲线完全吻合。
图1 2006-2017年全国布病发病曲线Fig.1 Brucellosis incidence curve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7
2.2各省市布病累积发病率 北方省份和南方省份的界定参照文献[9]。16个北方省份和15个南方省份中,第1时间段江西省、海南省、贵州省均没有报告病例,之后的3个时间段31省市均有报告病例。高发省份(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布病的累积发病率在第4个时间段有所下降,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累积发病率出现明显提高,如图2所示。
图2 各省市布病在4个时间段的累积发病率Fig.2 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 of brucellosis in four time periods in various provinces
2.3布病累积发病率的空间分布 4个时间段的箱式地图显示全国布病累积发病率的空间分布。第1时间段的累积发病率在0至113.41/10万之间,离群省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和陕西。第2时间段的累积发病率在0.002 3/10万至205.69/10万之间,离群省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北和宁夏。第3时间段的累积发病率在0.029 4/10万至124.76/10万之间,离群省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宁夏和新疆。第4时间段的累积发病率在0.08/10万至100.94/10万之间,离群省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宁夏和新疆。
2.4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以4个时间段31个省市布病累积发病率为单位进行全局Moran’s Ⅰ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Ⅰ指数分别为0.212、0.190、0.377和0.264(Z值分别为3.800、4.368、4.108和2.861,均有P<0.05),表明4个时间段31个省市布病累积发病率存在空间正相关,即相邻省市之间有相似的布病发病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风险有上升趋势。
2.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个时间段的LISA聚集图主要表现为“高高”“低低”聚集,且只有“高高”“低低”“低高”3种局域相关类型,无“高低”聚集区。前3个时间段“高高”聚集发生在中国的北方区域主要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等5省市;第4个时间段“高高”聚集发生在中国的北方区域内蒙古、宁夏和甘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宁夏从“低高”聚集转变为“高高”聚集,提示宁夏布病发病率有显著的升高。甘肃先从“非显著性区域”转变为“低高”聚集,最后转变为“高高”聚集。甘肃聚集类型的转变除了与甘肃本身布病发病率提高有关外,还与宁夏和新疆发病率的提高有关。“低高”聚集出现在“高高”聚集周围,陕西省在4个时间段均为“低高”聚集。“低低”聚集发生在中国的南方区域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和浙江。这种空间聚集现象显示南北方布病发病率的差异依然存在。
2.6时间分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M值和R值均有减小的趋势,逐渐低于0.3,见表1,提示布病从具有一定季节性逐渐转变为季节性不明显。
表1 全国布病在4个时间段的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Tab.1 Analysis of concentration and circular distribution of brucellosis in four time periods in China
2.7年龄分布 因未获得2017年分年龄组的病例数,所以第4个时间段只统计2015和2016年的分年龄组的病例数。4个时间段内,均以35~54岁组的发病人数居多,老少组的构成比分别是7.3%、7.4%、9.9%和12.7%。趋势性χ2检验的结果表明,随时间变化,老少组和非老少组构成比的趋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946.95,P<0.001)。
本研究以每3年作为一个时间段研究全国布病在2006-2017年流行特征的变化情况,既反映了布病的长期变化趋势,也避免了布病发病的逐年波动性,所以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结果表明2006-2017年全国布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自2015年来布病的年发病率出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布病的高发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10]和《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11]的颁布和实施对遏制布病疫情上升态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南方省份布病累积发病率明显低于北方省份,但处于持续的上升态势。这可能与南方省份作为新发疫区,缺乏经验有一定的关系。
空间分析方法可用来分析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等多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2-13]。不同研究者在不同省份根据该方法均发现布病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5-6, 14],本研究显示,2006-2017年全国布病在4个时间段的Moran’s Ⅰ指数为0.190~0.377,说明存在明显聚集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附近的北方省份,与2006-2012年的研究结果一致[15]。LISA集聚图显示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高高聚集区与高发病率区基本一致;另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演变为高高聚集区,陕西省在4个时间段均为低-高聚集区。低-高聚集区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牲畜及其产品从高发区域流入,从而预防疫情蔓延。我国南方省份虽属于低-低聚集区,但病例数却逐年递增,建议这些区域也不能放松警惕,加强与北方省份的交流,积极探索布病的防控措施。
集中度法的M值和圆形分布的R值在4个时间段呈现递减趋势,说明布病的季节性越来越弱。本研究中,2012-2014年的R值为0.273 5,与2012-2016年的R值接近[16]。2004-2010年济南市的M值和R值为0.44左右[7],2004-2012年山东省的M值为0.375 3[17],2004-2015年北京市M值和R值为0.3左右[18],提示不同省份和不同时间段的M值和R值存在差异。
4个时间段内,均以35~54岁组的发病人数居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少组的构成比升高。2011-2016年福建省的病例中有11.91%是散居儿童、学生、教师、餐饮食品业等,14起聚集性疫情[6]。2013-2018年甘肃省学生占比为2.42%[14]。这些证据提示布病从职业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可能与感染方式的多样化有关,所以在布病防控过程中既要关注职业人群也要关注一般人群。
综上所述,全国布病的南北差异依然存在,季节性逐渐趋于不明显,老少人数有增多趋势。布病防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既要关注职业人群也要关注一般人群,高发省份依然要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低发省份加强监测预防。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