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俊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0)
现阶段,人们对护理服务效果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1]。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由于医疗资源等限制,急诊抢救室往往会出现过渡拥挤且患者不能及时进入专科病房住院治疗,使患者发生心理上的变化影响病情的预后,也容易发生医疗纠纷[2]。本研究探析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滞留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将我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100例急诊滞留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每组例数50。实验组年龄21~71岁,平均(45.78±2.27)岁,男39例,女11例。脑出血有23例,呼吸衰竭有10例,消化道出血有10例,创伤有7例。对照组年龄21~75岁,平均(45.12±2.91)岁,男38例,女12例。脑出血有24例,呼吸衰竭有10例,消化道出血有10例,创伤有6例。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伦理批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人性化护理。①抢救室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抢救室环境,有分泌物呕吐物时立即清除,减少不良气味对患者的刺激。定期对抢救室消毒,保证室内采光通风。抢救室内应设置护理人员照片,标明姓名、职称,以及常见病急救情况介绍,防范知识可贴在墙上,通过保持抢救室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患者的不安感。危重患者抢救时,应拉上隔帘。②滞留人员心理护理:护士应保持衣着整洁,并经常与病人交流。使用柔和的语言,尽量倾听患者表达的内容,给予患者尊重和关怀,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在滞留期间保证每位患者可以留陪一位家属。③行为护理。对于急诊滞留患者,病情较重,年龄较大,在活动过程中会有不便,护士需要观察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帮助患者下床、翻身等。如果患者是高烧患者,需要调整抢救室温度。如果患者咳嗽、咳痰,主动准备纸巾,进行饮食指导,讲解注意事项。④个性化护理[3]。急诊滞留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了解患者的病情适应症,并对症治疗。在进行各项常规或专科操作时,动作轻柔。如果患者出现身体不适,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管床护士主动询问、主动照顾。呼吸衰竭的患者多采取呼吸机治疗,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情感支持,使其更好配合治疗,并在适当的时候脱机。脑出血患者多数存在紧张情绪,而紧张可导致颅内压升高而引起出血量增多,需要尽可能提供安静的环境并给予患者安抚。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当看到流血或呕血时,会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不能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抢救,而且由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会增加胃酸分泌,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加重出血。消化道出血患者不仅依靠药物和饮食调节治疗,还要配合心理治疗。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指标(20~100分,越低越好)、急诊护理满意度(以调查问卷调查满意,满意问卷分值0~100分,90~100分满意,70~89分比较满意,低于70分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SPSS 23.0软件中,构成比用卡方统计,计量则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护理前两组焦虑和抑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均显著降低,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对照组焦虑和抑郁指标分别是64.84±3.81分、65.79±3.83分,护理后对照组焦虑和抑郁指标分别是45.47±3.76分、46.32±3.34分。护理前实验组焦虑和抑郁指标分别是64.79±3.87分、65.21±3.85分,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和抑郁指标分别是32.12±3.01分、31.01±3.01分。
实验组的急诊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急诊护理满意度是98.00%(其中,满意34例,比较满意15例,不满意1例),而对照组的急诊护理满意度是82.00%(其中,满意23例,比较满意18例,不满意9例)。
人性化护理是指人性化护理,既要关心人的生活质量,又要满足人的生活条件,尊重人的尊严。作为与患者接触频繁的医务人员,在面对患者时更要注重人道主义,对待和关爱患者的健康、生命、需求、权利、尊严和人格,除了满足疾病治疗的需要外,还要满足患者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该研究的成果显示实验组焦虑和抑郁指标低于对照组,急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急诊滞留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