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雪瑜,张斌,李选积,钟方杰
(1.北部湾大学,广西 钦州 535011;2.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钦州 535099)
中国是海水珍珠生产大国,占世界海水珍珠的30%以上,南珠以光洁圆润、晶莹剔透、玲珑雅致、光彩耀目的特别品质享誉世界,自古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美传。南珠是指在中国华南沿海及南海海域上通过利用合浦珠母贝、白蝶贝、黑蝶贝、企鹅珍珠贝等海水育珠贝类所生产的海水珍珠。南珠历史悠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产品,是广西最古老的品牌之一,也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广西北部湾是南珠的主要产地,这里四季水温较高、营养丰富,适合珍珠生长,有着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天然条件。南珠这个极具地方特色的产业,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的关注,但近年来陷入产量萎缩、质量和竞争力下滑、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因此振兴南珠产业对当地旅游及海洋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广西南珠集团公司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海水珍珠养殖生产和加工的国有企业。在其鼎盛时期,在广西钦州、防城港、北海三市和海南文昌、凌水等地均建有较大型的海水珍珠养殖基地,在钦州市拥有珍珠制药、珍珠日用化工,珍珠首饰、珍珠饮料等数家加工厂,以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此外,作为技术和劳务输出到南太平洋诸国开展珍珠生产的人员多达150 多人。但广西南珠集团公司从2000 年开始已基本停止生产经营,2003年起已全部停止生产经营。原公司所属的南珠制药厂,虽然仍在生产,但已改制,不属于南珠集团的下属单位。
受种质退化、经济效益下降、冰冻灾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广西的南珠养殖逐渐萎缩,多年未能走出低谷,而钦州市养殖南珠的经济效益更是不令人满意,沿海群众参与南珠养殖的积极性不高,相关从业人员较少。
从珍珠行业大环境整体上看,珍珠养殖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受淡水珍珠的冲击,国内市场提振难,利润较低,对海水珍珠养殖业发展不利。此外,相比较南珠而言,日本的南洋珠、大洋洲的大溪地海水珍珠处于养殖高峰期,珍珠质量和规模、技术和产量稳定,品质上乘,对中国南珠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近年来,受沿海工业和码头建设的布局影响,原有的珍珠浅海养殖海域已不复存在,而向外海和深海发展则投入大,风险更大,一般的养殖户无能力去发展。病害、海水水质下降、养殖容量过大、工业和码头的建设等造成近海养殖环境的变化,对开展珍珠养殖工作带来诸多影响。此外,由于忽视优质种苗的生产和优良品种的选育,造成近亲繁殖、种质退化、早熟和早衰,最终造成珍珠贝生长慢、生活力减弱、病害频发、死亡率高,制约了珍珠贝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有传统的适养珍珠养殖的海域,在新的海域功能布局中,大部分已作它用,新的用于海水养殖的区域绝大部分是深水区域。根据珍珠养殖周期长,见效慢,风险较大的特点以及深海养殖投入大的实际情况,目前有这方面意愿的渔民和养殖企业也很少。
根据《钦州市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1)》,钦州市拟划分三娘湾海洋牧场、大风江海洋牧场和茅尾海海洋牧场三个海洋牧场,规划总用海面积25 000 hm2。其中,南珠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设计在三娘湾海洋牧场内,规划养殖面积1 130 hm2,养殖方式为深水抗风浪网箱吊养和深水抗风浪海底支架吊养,计划到2021 年吊养马氏珠母贝6 亿个。通过财政、科技、水产等政府部门提供给一些有技术、资金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珍珠养殖、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争取上级财政扶持1~2 个有较好基础的企业或养殖户,开展该项工作,取得成功后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广养殖,扩大规模。
加强马氏珠母贝的种质保护和提复壮工作,开展珍珠贝品种改良工作和育苗生产工作,提高珍珠贝的性状,研发珍珠贝新品种;引进白蝶贝、黑蝶贝、企鹅珍珠贝等优良的大型海水珍珠贝种,开展贝苗人工繁育和育珠技术示范;延绳吊养育珠和浮筏吊养育珠等深水育珠技术开发,提升珍珠养殖技术和珍珠档次;除满足养殖生产所需外,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项目资金开展珍珠贝增殖放流工作,以增加珍珠贝资源;加强南珠养殖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南珠养殖从业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大标准化南珠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延长育珠时间,科学调整养殖密度,提高南珠质量。
提高珍珠的前处理、漂白、着色技术水平,丰富珍珠首饰品种;加速贝肉、贝壳的研究利用,利用贝壳生产超细珍珠层粉、珍珠水解液、珍珠化妆品、珍珠纽扣、贝雕等;提取珍珠、珍珠贝肉的牛磺酸、氨基酸等生物活性成分,研制生产珍珠系列药品、美容化妆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以贵金属、半宝石等珠宝首饰配件生产为主的配套产业,丰富和拓展南珠产业链,提高南珠整体经济效益。
南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蜚声中外、享誉全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产品,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北部湾海域独享的重要遗产和资源特色型产业,因此,重铸南珠辉煌,提升南珠质量,拯救南珠品牌,振兴南珠产业,繁荣南珠文化对钦州市的旅游及海洋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