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显涛
(上海柏涛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30余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千城一面、文脉割裂,使得人们开始对这种城市更新的方式进行反思。随后,城市更新开始注重对城市居民生活本身的关注,关注品质化的提升与空间的重构。基此,出于对城市文脉的尊重与时代空间的需求,采用微更新方式介入既有城市区域,无疑是一种友好的方式。即通过社区激活和公众参与,有如“针灸”般对社区空间节点的打造,实现触媒式的一系列积极的影响;犹如净化毛细血管壁的方式提高基础设施,疏通“城市生活”的流动速度;并通过如“维生素”般的必不可少的民众参与,为“城市生活”的健康和环境提升起到最佳的实现效果。但这种微更新模式需要平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现实难题。基此,本文拟探索我国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优化方式。
微更新主要目标即通过友好的方式使城市空间能够满足现今城市居民对新时代生活方式的需求,通过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营造积极的空间氛围,激发社区活力。城市微更新一方面强调了设计介入的“轻”,以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不破坏原有城市肌理和风貌为更新前提;另一方面,城市微更新以社区营造为基础,关注不同利益相关方在具体情境下的不同需求[1]。 全面的改变是微更新最终实现的目标,但在其初始阶段,期待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用触媒方式在对周围居民实现一个最快最好的结果导向。
因此,“触媒点”的打造,可以递进式归结为,即:街道空间,活动中心,标志建筑。
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消除消极空间,提升场所的公共参与性。其主要方式,将街道绿地功能最大化,重塑一条满足居民交往需求、适合开展各种活动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 目前好多微更新的项目,将传统街道的通过性空间,采用多元的设计手法增加其多个交往聚集空间。当公园存在服务半径不足的情况,通过街道绿地来弥补这一缺失,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憩活动空间,弱化边界感。在十字路口等人流密集的地区设计休闲路径,不单可为当地居民提供一处便于散步、阅读和玩耍的场所,也为集散分流提供了有效的道路补充。这些规模小的口袋公园、带状公园,可以满足退休老人在社区活动的交往需要。在夜晚,这些区域为居民途径之境,其夜景灯光的布置,则使社区住民回家的路更加温馨,潜在地提升了忙碌劳累一天的居民的幸福感(图1)。
图1 美国街头口袋公园
随着短视频的消遣文化在世界范围的火爆,每个人都获得了展示自己生活的机会,社区公共空间也成为了这场演出的舞台,有特色的社区空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这一点在近年来的城市主题中可以得以验证。几年前,各个城市都在塑造地标建筑,并将其作为城市的符号,而现在城市的主题更愿意去描述一种生活状态,众多网红景点往往就是融合了主题与特色空间。一个地方对人们产生吸引力的部分,现在更多的是一个故事的感动,或去看一个街景,喝一杯茶。一栋建筑可以承载一个很久的记忆,并且在传承中开始创造新的回忆。微更新通过社区节点主题化的设计,在美化周边环境的同时,也积极引导了民众审美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吸引外来人流的进入,活跃整个区域的商业与文化,更有助于社区居民归属感与满足感的获得。
“乌托邦实验室”,把中国秦皇岛一家儿童餐厅的日常生活化作“魔幻现实”(图2),其亮点不仅在于内部各种神奇娱乐设施,更在于建在屋顶上使用双层穿孔铝板的红色飞行体验屋。吸引了大量打卡民众前来感受,并且带动了周边各式商业。
图2 “乌托邦实验室”作品儿童餐厅
每一栋建筑都是一段历史,虽然每一段历史都是不可复制的孤品,但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复制传统的建筑风格,因为社会更期待传统的文化能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生长开花。一个持续生长的历史是赏心悦目的,是对城市文脉友好积极的回应,就像这个社会对“国潮文化”的认可一样。马岩松在“胡同泡泡”提案中,畅想了北京的2050,设计用极具未来感的镜面金属“泡泡”公共空间,与传统的古老的四合院形成强烈的冲击。镜面的方式似乎将古朴的建筑吸入未来,同时这一个个未来的“小可爱”也冲击在四合院之中(图3)。老建筑的修复中,设计继承了灰墙灰瓦是这个时代依旧对古朴气质认同的元素,入口立面的窗调整成透明的玻璃增加了采光面,在立面细节上更加丰富,使设计整体在古朴中透出现代的气息,并同时与泡泡一起表现了这个地区“曾经,而今,未知期待”的全部时空(图4)。
图3 “胡同泡泡”亲人尺度院景
图4 四合院立面改造前后对比图
建筑与空间虽然是城市微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足以覆盖全部的城市生活,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往往更加具体。只有空间与建筑提供了生活的可能性,二者与生活共同融合,才是城市微更新的核心价值。因此,将生活所需的辅助设施、活动设施、景观绿化设施与建筑空间整体考虑,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最终目标。
重新规划荒废掉的空间,营造出新的功能空间,是工程量和耗资都少的更新改造。清理楼道的废弃物品,在层间设置可折叠的歇脚椅。楼道中定期粉刷,保证基本的整洁,在室内设计喜闻乐见的主题风格装饰,在适当位置设计电子装置,如人脸门禁、LED新闻屏等,则将使楼道的共有空间调整开敞、美观,改善住户生活环境,并实现残障人士以及年迈人士的活动范围更加舒适。
社区中心公共空间同样是打造的重点,可以结合具体的活动人的身份年龄来打造微更新的实际方式,如图5~图6所示。步入智能社会,在有可能的环境中,采用无障碍设计需要尽可能照顾到使用者的心理,在陈设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结合先进科技,并且精心思考。
图5 德国-美因茨犹太社区中心
图6 德国-美因茨犹太社区中心
活动设施在社区中是儿童和老年人经常用到的公共活动器具和地点,除了基本的健身器材,还应因地制宜规划出儿童的各类活动空间,以及配置可供亲子互动的器械设施。同时,在活动空间周边,结合布置文化社区活动的宣传和党建等,有助于让居民在休闲中了解时政,与时俱进等。当然,在社区中诸如井盖、公共桌椅等小物件也都可以是更新对象。总之,通过合理分析人们的生活流线,有效更新增补便于休闲生活的设施,都能起到便民的作用。常讲,钱多不如笑语声,最简单的微更新其实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到。
如果每天早晨起来就能看到阳光,心情自然就会很开心;如果老是阴雨绵绵,人们心情容易郁闷。此见,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心境。微更新则积极地呼应环境,以提高民众的幸福感,事半功倍效能。景观设计中,更加贴近自然中的丰富元素,如树、花、草不是单一的品种,通过合理的搭配,则形成丰富的层次。在年份久的小区内,树木茂盛,形成林荫小路,可以予以保留,对影响日照和功能的树枝经行艺术性的修剪。民众在一段时间偏爱的可以出现在社区中,就像日本的樱花和枫叶,如今悄然间身边落下花瓣雨就是樱花,或街角一抹红色就是枫树,那种惊喜和每天的期待是普通民众千金难得的。当微更新所在的载体是城市的时候,生活在期间的人们则可以将城市与生活化为一个整体。
微更新服务的目标是民众,设计的思想也是要来源于群众,然而,设计师基于其专业修养的异想世界和审美往往高于民众,当然也可能华而不实,并不是民众实际的需求。这个时候则需要多方讨论以达到最佳结果。
根据以往城市更新的经验,在设计初期,民众对更新活动参与的热情往往由与更新位置的距离决定,设计师此时需要与近距离的群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将居民诉求结合到设计方案中;但由于既有社区更新项目涉及到的主体类型与数量都非常多,各方利益难以平衡,在整个更新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意见提出,需要反复沟通完善。
诚然,由于诉求的多样性,更新活动难免无法完全满足所有人的诉求,最终呈现出的必然是一个各方利益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设计者既要充当服务者也要充当先导者,民众对更新方案的接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需要设计者投入更多的热情与坚持,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解决遇到的难题。当然,微更新过程应该是具有共同目标的双方“友好”沟通过程,而不是设计师无原则“讨好”的设计。
微更新中与民众交流不及时导致的设计结果不尽人意并不罕见,甚至很多大师在改扩建项目中也遭遇过民众的抵制,所以,及时让民众理解设计者的意图十分必要。在关键节点搭建草模,邀请具备设计知识的民众代表集体参观,也是沟通的很好方式。民众对设计的理解越早越清楚,更新项目就越容易达成双赢。
同时,面对城市发展的新问题和新阶段,设计师的知识体系建构也需要与时调整和更新。采用新的研究手段和工具,一方面有利于对常识性内容进行验证、反思,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实施评价和空间实证分析。这个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3],不可忽略。
微更新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活动,社会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空间需求,所以每次更新活动的目标即使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但更新完成后还要建立完善的资料档案,为将来的更新活动储存必要的资料。每一次更新活动创造新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需求,对更新成果的维护也对居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这个持续的过程更加需要城市居民的共同参与。
城市微更新的现实困境往往在于经济方面,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城市微更新项目的一个难题,但从一个区域的视野来看,微更新可以通过一个点的闪光带动整个区域的活力,提升区域的吸引力,从这个视角来看,城市微更新活动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