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传统文化知识,活化初中历史课堂

2020-12-08 01:11孙祝海
山西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典故诗词历史

孙祝海

江苏省盐城市步凤中学,江苏 盐城 224045

开设历史课程教学,其教学目标就是要同学们回顾历史、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国家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历史性的经验,即少走弯路,多走捷径。而历史的发展其实也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交融、彼此依存。本文将从诗词、成语和典故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将其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重要意义。

一、以千古传诵的古诗词提高历史学科的趣味性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华文明精髓的古代诗词,由于其语言精炼、寓意深刻、韵味十足,因而被广为传颂。古代诗词具有的不仅是节奏美、韵律强,还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初中历史教师如能将这些千古传诵的古诗词和历史教学联系起来,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1:在学习“安史之乱”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直接讲解其起因、过程和影响,学生则往往由于其枯燥无味而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低下,但执教者如能将杜甫的古诗《春望》引入到课堂中,由于其创作的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后长安城凄惨、萧条的悲凉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人们流离失所,一封家书值抵万金。教师可以通过PPT 的形式,或者借助于影音视频的再现,将学生穿越到唐·至德二年春天,让学生感受长安沦陷后的社会萧条之景和百姓衣不蔽体之像,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如此设计教学,我们的历史课堂不再沉闷,学生的兴致高涨,即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又使得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二、用广为传颂的历史典故对历史问题进行有序梳理

初中学生,尽管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但他们对外部事物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声、光、电方面的现象,兴趣极高,注意力还异常的高度集中。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师能够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并找准课堂的切入时机,将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那将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当然,将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深挖教材、找到恰当的素材并结合书本知识开展教学。如:运用广为传颂的历史典故,对历史知识进行有序的梳理,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组织教学的一种选择。

案例2:在教学“西周的兴衰与灭亡”时,由于其历史久远,学生对其一无所知,直接讲解,索然无味。但若我们换用一种方法,即用同学们都熟知的有关西周的历史典故开展教学,则课堂效率会显著提升。例如,执教者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有谁知道‘倒戈相向’、‘马放南山’和‘烽火戏诸侯’这三个典故吗?谁能将这三个历史典故复述给同学们倾听呢?”由于知道这三个历史典故的同学们太多了,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在同学们复述完毕后,教师则运用多媒体,将这三个历史场景课堂重现,并将这三个历史故事与整个西周的兴起和衰败过程进行紧密的衔接和总结,从而使学生由此及彼,最终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建构了西周历史的发展轮廓。这样设计教学,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以外,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科之间具有关联性、互通性和链接性。

三、用熟读成诵的经典成语激活初中历史知识网络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尽管与小学时代相比,已经得到明显的提升,但由于其心理发育的不健全和不稳定性,导致其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对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就显得略有困难。历史教师则要适应这一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运用学生熟读成诵的成语故事,则可以帮助学生重构历史知识网络,使学生可以将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网成片,构成一个整体储存于他们的大脑中间。

案例3:教学“三国鼎立”这一框题时,如果教师平铺直叙地直接讲解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恐怕课堂目标的达成率都要大打折扣。但若将学生耳熟能详的三国成语故事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则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三国茅庐”“草船借箭”“神机妙算”“桃园结义”“乐不思蜀”“欲擒故纵”等三国鼎立时代发生的成语故事,将其与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四、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将诗词、典故和成语引入到教学中,丰富教学的形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当然,教学的方法、授课的形式千变万化,不断地发展,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为丰富我们的教学方式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典故诗词历史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历史
闻鸡起舞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诗词之页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