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贞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河西中心小学,江西 抚州 344100)
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在这一方面亦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基础性的要求,然而学生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不同之处,因此,学习过程中则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进度与能力的一致性,从而展开有效的课堂学习。基于此,在诸多教学模式的提出中,“学友共生”亦是有效教学办法之一。
预习是促进“学友共生”课堂模式的有效开展前提,只有学生了解了课堂学习的大致内容,才能够在实际课堂的互助学习过程中得以有效地进行探究互助,使得学生能够基于基础性知识展开学科内容的有效探讨。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自学方式往往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只是浏览课本知识,是否能够看懂并掌握不得而知,因而在此过程中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以设计任务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前导预习,为“学友共生”课堂的进行埋下伏笔。例如,在五年级数学上册中学习第五课《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有目标的进行预习,比如,“任务一:了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并思考其与长方形有什么区别;任务二:将课本中以小方格为背景所展示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出来;任务三: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等等。
“学友共生”的课堂教学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然而这一合作又与普通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而是更加侧重于学生间互帮互助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得每位学生在此过程中都能够得以有效的成长学习。因此,在组员分配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提高组员的分配效果,使得各个小组的能力水平是以均衡的。在此之前,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情况,包括且不限于学习能力、基础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等,进而结合这些所有特点进行综合考量,继而精准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等级,如A、B、C、D 四个不同级别等,进而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其他外在影响因素,将这四个级别的学生分别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而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含有A、B、C、D 不同级别的学生[1]。在此过程中,如教师以4 个级别为基准,那么则建议小组成员为4 人一组,以此类推。
这一过程的学习则是“学友共生”学习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的课堂学习时,主要以学生相互间通过沟通交流进而探究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则可设计相应的课题引导学生基于预习的基础下进行分析交流,比如,在上述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则可设计探究课题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是什么?”等,如此,既衔接了预习内容,同时又能够在探究交流中进一步思考,从而获取知识结果。在此期间,教师可鼓励小组成员在探究过程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对于合作成员的思路提出质疑等,进而促进交流学习的有效性。同时,要将互助这一理念充分发挥出来,在课题探究的过程中,由学习能力以及基础较好的学生及时地给予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进而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知识水平较弱学生的进步,进而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促进课题的交流成果。
以这一模式的课堂学习开展亦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其掌握的具体内容以及程度,从而检验学友共生下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清楚的了解学生在自主互助学习过程中所遗留的问题以及仍未得以解决的问题,进而使得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进行总结教学,从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2]。在进行检测时,教师同样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的题目与问题,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强每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间共生的互助积极性。此外,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分析,从而学会正视认知自身所学的知识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由教师针对学生未在学友互助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加以补充讲解,进一步优化课堂学习。
随着学生全面培养的教学理念的不断优化,使得教育模式丰富多样,在小学数学学习培养的过程中,有效将课程进度普及至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分层教育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之外,“学友共生”亦是亦创新性教育观念所提出,这一教学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的影响亦是众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作以借鉴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