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数学活动

2020-12-08 13:45:45董非非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董非非

(河北省永清县北辛溜乡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容易让学生产生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学习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认识负数》时,课的开始创设这样的教学活动:蔬菜市场来来往往的车辆正在运进和运出一些蔬菜,请你来当一名记录员,记载蔬菜运出和运进的情况。在这样生动、熟悉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身为“记录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当要求他们记录“运出黄瓜200 千克,运进西红柿200 千克”时,学生采取不同的记录方式:黄瓜200 千克,西红柿200 千克;黄瓜→200 千克,西红柿←200 千克;黄瓜+200 千克,西红柿-200 千克……学生参与的热情被激发,他们在交流、批判、争论中逐渐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记录方式。在如此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学生轻松地学习了知识,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精心设计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学生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了,但学生总是被“牵”着动手,学生的操作总是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顺利地完成。课堂中没有质疑,没有讨论,只有“精彩”的答案和教师程式化的表扬。

一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当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后,A 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用尺比比它的角,量一量它的边,看看我们的发现是否正确。B 老师则这样引导:“我们的观察到底对不对呢?你能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想办法来验证吗?”学生操作后教师让使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同学逐一展示。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两位老师都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学生都参与了数学活动的过程,但很显然在A 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教师为主导的参与,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展。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在B 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在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时,先把长方形按“十”字折,当四个角完全重合时跟课桌的角比一比,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操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设计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亲自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探索新问题。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当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的过程,交流将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是唯一的推导方法吗?学生们片刻沉思之后,利用手中的材料进一步探索发现:以平均分成16 份为例,还可以拼成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2π[WTBX]r[WTBZ]÷4,高是4r,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2π[WTBX]r[WTBZ]÷4×4[WTBX]r[WTBZ]÷2 也能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伴随着下课铃声,又有同学在进一步探索,可以将圆拼成近似的梯形吗?还有其他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数学探索的热情并没有停止,发现知识的成功感依然伴随着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创设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育家认为,人们所需的数学可以分为三种水平。一是作为文化的数学,二是作为应用的数学,三是作为理论的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更偏重第一种水平,即作为文化的数学,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更要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

四年级学习了找规律后,恰逢学校兴趣小组进行五子棋的比赛,每班选拔两名选手参加年级比赛,四个班的选手,每两人都要比一场,要求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比赛方案。学生们有的画图,有的列举,很快设计出了比赛的方案,既详细排列了每场比赛的选手,又算出了一共要比赛的场数。并通过估算一场比赛的时间估算出整个比赛的时间。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五、设计思考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相比,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所学的知识不断被整理和重组,他们不断发现知识之间更系统、更深层的联系,因此数学活动为学生突破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打下了基础,为学生的创造和创新提供了可能。

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当学生借助标准尺熟练地以0刻度为起点量出身边的笔、橡皮、本子宽的长度后,教师出示一把从3 厘米开始的断尺,引导学生思考:这把断了的尺还有用吗?它能量出线段的长度吗?学生很快发现可以把3 厘米看作起点,用量得的长度减去3 就能得到所量物体中有几个1 厘米,就是几厘米。有同学进一步发现,其实不仅是3 厘米,像4 厘米、5 厘米……都可以看作起点。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对常规的测量方法有了新的突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新的构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