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流风光带建设对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的思考
——以临武县武水河生态风光带为例

2020-12-08 13:45:45刘丹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刘丹

(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湖南 郴州 423000)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调结构、补短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内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临武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绘制建设“五个临武”的发展蓝图,拉开了武水河生态休闲带规划建设的序幕。

二、武水河的重要性

武水河是珠江水系北江干流上源之一,干流在临武县境内约65 公里,县内流域面积约1138.89 平方公里。武水河沿线生态景观优美、道路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便可打造一条惠及民生的休闲产业集聚带、美丽乡村示范带。

三、成效

(一)环境改善

通过“一带两路四区八节点”的建设,整合沿线的生态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

“一带”:建设一条20—100 米宽的沿河生态休闲风光带。保护沿线自然型驳岸,改造人工型驳岸,恢复其原生态,通过天然石料、木材的护堤,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流驳岸的作用。

“两路”:紧邻武水河两岸的沿河绿化带内建设全线贯通的城际绿道,全长约30 公里,沿河单边设置。途径城区和大型村庄地段,绿道宽3.0 米,其他郊野路段2.5 米。

“四区”:亲水寻趣区(晴岚路至淋湾洞)、古道寻遗区(淋湾洞至玉美田)、峡谷寻幽区(玉美田至黎家坪)、祈福寻心区(黎家坪至汾市镇区);

“八节点”:指沿武水河布置的四处驿站和四处生态公园。

(二)产业升级

在产业布局规划引领下,武水河流域形成了经济型农业:淋湾洞村、古城村、玉美村、黎坪村、渡头村、南岸村、北岸村的水稻、香芋、葡萄、百香果、甘蔗;观赏型农业:刘家村、洞头村、李家村、太和村、东杨黄村、双塘村、圳上村、城头村、寺冲村、龙坪村的乌梅、向日葵、萱草、荷花、睡莲、油菜;芳香型农业:三江村、尧丰村的菊花、芙蓉、茶花。打造了洞头香芋观光园,龙归坪乌梅采摘体验园等生态休闲产业园,产业繁荣兴旺。据不完全统计,紫薇天下景区、龙归坪驿站、竹树脚驿站等每年接待大量游客。

(三)文化传承

武水河沿线共规划8 个特色村庄。根据各个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产业布局、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筑单体、色彩、户型等进行控制。圳上村:以自然、产业为特色,做大做强芋头产业,以向日葵、萱草间植,提升景观观赏性。石灰窑村:以“官厅”文化显特色,保护石灰窑古村风貌,修复损毁建筑,整治古村环境,挖掘文化内涵。葡萄湾:突出古葡萄种植术与古民居文化。东山下:宣传菊花文化,打造“采菊东篱”景观。古城水:突出临武古城遗址文化。龙归坪:突出朱姓宗祠文化。竹树脚:突出红色文化与古民居的融合,竹树脚是中共汾市特支所在地,修缮古桥古迹宣扬红色文化。书楼寨:突出碉堡文化和耕读文化。

四、成功经验

(一)差异治理,城乡环境因地制宜

农村环境治理重点在治理。武水河自西向东流经15 个行政村,“一村一品”,错位发展,特色化经营,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治理重心在善治。武水河部分经过临武县城,利用临武县城区的地理区位、资金、人力优势对武水河两岸进行美化绿化。

(二)规划先行,“多规合一”推进规划实施

为了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效率,县委、县政府在武水河生态休闲风光带规划建设中推进“多规合一”,以规划部门为主、相关部门配合,统一编制《临武县武水河生态休闲风光带总体规划》。

(三)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在武水河环境整治的过程之中,针对出现的一些新老问题,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如在驿站区域绿地种植区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设计为下沉式绿地,标高略低于周边的停车场及广场,以收集其雨水;通过卵石、宿根花卉和湿生植物对收集的雨水进行沉淀和净化。

五、问题

(一)“多规合一”后续乏力

由于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保障不够完善,武水河生态休闲风光带建设之前和建设期间各部门时有“规划打架”现象。

(二)乡村建设城市化

未能很好地重塑城乡关系、挖掘乡村魅力和特色,传统风貌日渐消失。一些古宗祠古民居因无人居住,多年失修,濒于倒塌。一些发展乡村旅游的古村落,虽然开展古建筑修缮工作,但因没有专业的传统工匠队伍,达不到理想效果,甚至造成历史文物损坏。

六、建议

(一)城乡环境正义原则

目前,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基本完备。但是,不可否认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以城市为主,而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关于农业的生态补偿、城市向农村转移污染物等问题并无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定,并且存在着在农村适用困难的问题。

(二)强调群众参与,调动各方共建

坚持把尊重群众意愿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从设计、建设、管理上,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增强群众的生态自觉。

(三)生态效益的视角来促进城乡发展

建设用地的面积逐步向城市边缘地区及乡村扩张,建设用地增加,不仅带来生态用地减少,也造成了生态用地的斑块面积较小,边缘密度减少,景观形状指数和集合度的下降,进而使城乡自然生态过程受到影响,城乡自然生态系统调节机能下降。

(四)引入市场机制

武水河的建设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为政府投入,需要引入市场机制,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特别强调要加快建立“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