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红梅 阳淑芳 孙丽 蔡丽萍 袁茂璐 蒋云芳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相比,中职毕业生的竞争力更为明显,同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潜力,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自身相应的贡献。但如果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中职毕业生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历低,年龄偏,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为避免这一不足,我国中职院校除了需要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专业素养的培养之外,还需给予学生针对的就业指导、就业扶助,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尽量避免学生走弯路,保证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实现自身作用的有效发挥。
我国中职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学校需明确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就业现状,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要求调整就业指导方向和依据,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实质作用及优势,保证中职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实现自身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与其他学校相比,中职毕业生在进入学校的过程之中不需要通过统一考试,大部分的高校采取扩招的形式来充分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中职学生的就业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就业素质参差不齐,这一点对就业部门是一个极大挑战。有一部分学校严格围绕社会的实质需求,结合各个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这门专业,尽管这一点能够体现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充分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但实际的中职毕业生数量严重过剩,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另这部分学生的综合专业质量和水平不符合前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因此难以实现顺利就业。
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生活实践经验不足,正处于个人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还没有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自主就业过程之中出现了盲目趋同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只能够在一些基层岗位之中发挥自身作用,难以真正体现中职教育的实质作用及优势,这一点不仅导致一部分教育教学资源被浪费,还无法有效地缓解目前就业压力。
很多的中职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进入社会,是一个职场小白,还没有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明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对就业危机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往往随遇而安和人云亦云,在自主实践过程之中难以坚持正确的方向,出现了迷失自我的现象。有一部分自控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学生直接放弃自己,出现了自暴自弃的现象。
党和国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同时,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已经形成。经过多年努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也已经形成。职业介绍机构负责向社会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等公益性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进展,正在向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迈进。在各大中城市,职业介绍机构已经实现了信息联网,可以及时快捷地向社会发布职业供求、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充分利用社会就业资源,是促进中职生就业的一条新路。虽然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繁重。既要着眼长远,又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当务之急,是中职学校解决中职生就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人就业,全家安定,社会和谐。把中职生就业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促进就业与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采取多项措施,通过各种渠道挖掘岗位潜力,千方百计为不同层次的中职生推荐岗位,应该成为中职学校工作的重头戏。中职学校不能满足于每年完成就业推荐任务的“规定动作”,而是应着力于营造促进中职生就业的良好环境,并针对中职生就业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中职生就业。
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只有保障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一致性,才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就业指明道路和方向。其中专业知识学习尤为关键,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之中班主任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必须要承担起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管理学生的重要责任,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走向社会。其中专业就业指导知识是就业指导的基础和前提,老师需要采取恰当行的教育教学策略给予学生相应的辅导,为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老师需要考取职业指导师证书,注重不断学习和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借鉴同行的优秀做法和经验,在不断实践和动手的过程之中积累丰富的指导经验,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
提高促进中职生就业,不仅要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就业岗位,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就业,提高就业稳定率。中职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以劳动力市场为核心,按需办学,为中职生量身订制、开发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改善素质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学生步入实习就业岗位,则做好学生跟踪服务,及时提供有效就业援助,为他们解开就业心结,使他们乐业敬业。
结束语:中职院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解决。当前,我国技术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偏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中职生就业既有机遇,更有挑战。中职学校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扎实工作,才能开创中职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