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区第一中学校,重庆 405200)
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学习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的基础学科,其教材中包含有大量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及思想内涵。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和内容,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以丰富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促进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及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只是并非每篇课文中都包含有传统文化内容,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并进行相应辨析,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内容,并有效融入语文教学计划中。在背课中要制定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如何设计导学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通过这些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汲取更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提高其传统文化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使传统文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为提高教学吸引力,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文中传统文化素材,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论语十二章》一课的教学中,本文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如,善结朋友、人际交往的道德修养及体现出的立德、立言、立行等传统文化内涵等,对于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关于曲阜孔庙这一中国儒家文化发源地的视频介绍,使学生对孔子的生平、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文化、哲学及文学等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孔子虽然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但他却告诫人们通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中华十大传统美德,传授了中国伦理道德观念。使学生对孔子是我国的道德先师产生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阅读方法也包含了诵读、默读、精读、泛读等多种方式,而不同的阅读方式对于学生体会文本内容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教师可结合具体课文,根据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来确定相应的阅读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代入课文情境,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与内涵,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通过提问互动等形式启发、强调学生的思考与认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及品质的不断提升。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的教学中,对于其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细细的阅读中品味课文里面3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并思考这3人均动怒且都有自己动怒的理由,想一想哪个人动怒有更合理的因素?其中元方的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阅读后可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逐步深入对诚信待人及谦恭有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新的认知,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的篇目比较多,涉及的题材比较丰富,只是与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而言,篇目就显得数量不够。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素养,需要其接触和学习大量相关作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传统文化相关书籍进行拓展阅读,以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丰富其文化视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可整理出适宜阅读的书目,鼓励学生采取批注式等阅读方法展开有效阅读,教师要定期检查并对阅读情况进行评价,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书籍阅读氛围,使学生愿读、乐读且会读。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意义。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关内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践行,进而带动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