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德安县第一幼儿园,江西 德安 330400)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保护孩子的心理需求。 9月初,我班迎来了一群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他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上幼儿园,年龄处于三岁左右。经过一个月的适应,现在早晨来园基本都不会哭闹,有少部分小朋友偶尔会小声哭泣,能在老师的语言安抚、游戏策略下平稳度过分离焦虑,社会适应性有了明显提高。但班上仍然有两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每天手拿依恋物,与依恋物形影不离,如果与依恋物短暂分离,会非常的焦虑不安、神情紧张,情绪难以控制。
俊熙小朋友每天会手拿一块乳白色的棉布纱巾,午睡时,一定会闻着纱巾的气味,方能安心入睡。玥琳小朋友每天会手拿一只蓝色小熊,轻轻抱着小熊,形影不离。午睡时,也会抱着小熊方能入睡。经过2周的观察和家长访谈,了解到俊熙小朋友在家里对于纱巾的依恋现象,也存在了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他主要集中在对气味的依恋。当孩子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新环境中,与形影不离的奶奶分开,对于外界的一切都感到不适应,他的情绪是焦虑不安的,他需要通过一块纱巾的熟悉味道,替代和转移他的分离焦虑。玥琳小朋友在家里对于小熊是不依恋,在家不会抱着小熊形影不离,小熊是她的好朋友,她在家里会跟小熊进行对话,玩扮家家的游戏。由于她从小都是妈妈陪伴较多,没有上幼儿园的经历,第一次与妈妈长时间分开,她只能通过对小熊的情感寄托,来转移对妈妈的思念。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这两个小朋友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都由专人陪带孩子,孩子的分离焦虑状况在时间上也比别人要长久许多。相比较起来,俊熙小朋友对依恋物的依恋程度要比玥琳小朋友更明显。
从这些依恋物现象的背后,可以看到孩子和家庭主要抚养者的依恋情结,找寻到孩子成长中一部分缺失的情感。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孩子到底在依恋什么?
如果把以上孩子的依恋物做一个关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的一个特征——柔软。甚至身边还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大学生入学,也要带一些类似小被子、小毯子等“安慰物”,有段时间甚至流行大学生用奶瓶来喝水。其次,我们来理解“象征”这个词,心理学讲,通常孩子很早就会开始接受象征,比如吮吸指头。最初孩子吮吸的是妈妈的乳汁,吮吸指头象征了吮吸妈妈的乳汁,这就是一种象征。小班会有一些孩子,在遇到焦虑或紧张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指头放在自己嘴里,有滋有味地吮吸着,好像是一种享受一般。
“依恋物”是指在幼儿一岁左右,当身体离开母亲时,继续紧靠着象征母亲的一个替代物。通常是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如毯子、毛绒玩具等一些柔软的物体。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依恋某种物品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同理并接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允许孩子带喜爱的依恋物来园,认可他对物品的依恋。
不同的依恋物,也要区别对待。熙熙对纱巾的依恋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形成较久。教师不能操之过急,给孩子一定的适应时间和心理疏导。教师更多地去扮演“妈妈”角色,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帮助孩子更早适应群体生活。熙熙的依恋物,由于材质不同,长时间握在手里,手心容易出汗,纱巾也容易滋生细菌,孩子又喜欢闻纱巾的味道,容易被细菌感染,引起身体不适。作为老师,我们要提醒家长定期清洗依恋物,准备类似的依恋物,进行替换。琳琳对依恋物的依恋更多地是一种情感寄托,她把对妈妈的思念全部寄托于小熊身上,因此教师要多给孩子肢体的安抚,建立孩子对幼儿园的安全感,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通过讲故事、模仿情景剧,让孩子明白妈妈在家里也会想念琳琳,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宝宝在幼儿园开开心心地生活,妈妈在家里也会很开心哦!通过适当引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逐步过渡,让孩子对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可预见性。假以时日,孩子会慢慢减弱对依恋物的依恋程度。
幼儿园是一个浓缩型的小社会,孩子们通过肢体碰撞和语言交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孩子们不会天生就具备社交规则意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介入。对依恋物较强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由于他们情绪敏感,对人和物都有一定的警惕性和排斥性,他们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时就没有别人那么顺畅和轻松。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喜欢以及对他人的关注点,在合适的氛围和环境下,鼓励孩子与同伴交流。有一天,熙熙在娃娃家门口徘徊,里面有几个小女孩在娃娃家里扮家家,他的眼睛一直盯着小云在切菜,看到他渴望参与又害羞的神情,我蹲下来对他说: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你,去玩吧!他还是非常腼腆地看着我,没有挪开脚步。我牵起他的小手,带他走进玩娃家,来到切菜的区域,我说:“娃娃家里的小朋友需要你来帮忙拿蔬菜,你把手中的纱巾给我吧,老师替你保管,等你忙完了再还给你好吗”?他愉快地把纱巾交给了我,把篮子里的蔬菜递给小云,小云笑眯眯地接过蔬菜,悄悄对他说:“我们一起玩吧!”我悄悄退后,在远处观察他们游戏,发现熙熙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1)有效的家园合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分离焦虑期,进而减少对依恋物的关注。早晨入园时,老师温柔与孩子打招呼、拥抱孩子。家长告知孩子具体接人时间,让孩子对回家是可预见,内心也会有所期待;鼓励孩子与家长正式道别,并表扬孩子做得很好,及时奖励孩子的正向行为。
(2)减少家长对依恋物的关注。当孩子对依恋物有依恋现象,家长不可斥责孩子,忽视对依恋物的关注,用孩子的视觉来看待依恋物;家庭成员要轮流多陪伴孩子游戏;家长邀请同伴来家中玩耍,建立孩子的个人交流圈;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培养孩子的兴趣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