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黄楼学校,山东 潍坊 262518)
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进程中教师也在不断的践行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要求,转化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进而保证学科教学的稳定提升。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已经逐渐成为教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教育部门在相关文件中也曾明确表明,有效提升课堂教育是现阶段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环节。道德与法治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法制意识与实践生活相联系,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制理念,引导学生在法制知识的学习下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
在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引导下,教师应当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教师设定的教学内容的影子,这样一来能够将扁平化的教学内容形成良性的“学习内容——生活实践——知识系统”的良性循环。教师应当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关系,并且将教学目标设定逐渐趋向生活化的形式,将教学建立在生活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1]。
例如,教师在进行《网络改变世界》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目标的设定趋向生活化,教学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明确互联网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现象。与此同时应当提升学生对于网络生活的判断和认知能力,学生能够明确网络生对自身的积极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能够分析而出社会中的网络认识。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向学生例举生活中网络的积极作用,例如便捷了我们的消费生活,在学习中能够更加快捷的汲取重要信息,也能够增强我们的眼界,在互联网社会中能够逐渐与世界接轨,做好投入社会的准备等等。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设定能够有效的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厌倦心态,教师将教学目标适当调整就能够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2]。
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在创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能够设身处地的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能够在教学情境的营造商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进行情境营造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电子课件等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教学手段,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主动性,给予学生更加完善的学习体验[3]。
例如,教师进行《社会生活有秩序》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亦或是不违背社会秩序带来的危害。学生能够将教师播放的教学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相联系,进而逐步认识到生活秩序的重要性。教师也可将“重视规则”与“忽视规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象相对比,在直观性的教学内容的刺激下,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师创建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还能够适当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维护社会秩序,奠定社会发展的良好基调,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问题引导教学是教师教学形式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于知识体系的认识,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和有效性都能够不断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及教材内容相结合,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生活化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问题的设定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能够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降低学生对于问题的排斥感。在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控中,还应当设计难易层次不同的问题,这样一来不同能力阶段的同学都能够在教师的问题中进行自身的提升和完善,“因材施教”的同时又能够促进班级教学的整体提升。教师在使用问题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有效操控教学进程,在学生具有极强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行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投身到教师的教学情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
例如,教师进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中会涉及到众多概念,其中“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等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生经常会出现对于概念错误理解的现象。教师应当使用问题引导形式进行教学,首先提问“国家领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其次提问“我们应当在生活中树立怎样的国家安全理念?”在教师循循善诱的提问中,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分别回答教师的问题,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明确教学内容与学习要求,进而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将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与自身的课堂教学高度融合,促进我国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