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衙博物馆,河南 南阳 474350)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河南内乡县衙三省堂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这则新闻一经媒体曝光此联立即成为全国各地热议的焦点,而这副脍炙人口的官德名联就是源自内乡县衙,高高悬挂在县衙的三省堂,堪称县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各级官员最经典的座右铭。这副对联究竟是何人所写?
据考证此联为清康熙十九年(1680),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后悬挂于县衙内的三省堂,并流传千古、影响至今。今天我们看到三省堂所挂的这副楹联,为启功弟子、书法家张志和所书,它笔法道劲、对仗工整,许多游客看到后都会在这里驻足留影,默诵抄录,是内乡县衙最具官衙文化特色的一道风景线。而高以永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了这副传世名联?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知县?
高以永,字子修,号荆门,清代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新丰村(今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人,北宋名将高琼第22 世孙。高以永天资聪颖,康熙十一年(1672)中举人,十二年(1673)参加礼部会试以单科夺元而称为“会魁”,同年中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调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开创清代内乡知县任职九年之先河。当时正值清初战乱之后内乡民生凋敝、经济萧条,高以永忧心忡忡,深感责任重大,夜不能寐,秉烛研墨便写下了这副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意思是为官者吃的穿的全是老百姓供给的,老百姓是官员们的衣食父母,当官者不能倚仗权势而欺压百姓,要记住自己也是百姓中的一员;得到一任官职,也不能自视高贵荣耀,为国为民即使丢了乌纱帽,也算不得是什么耻辱的事,不要说一个地方官没有多大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的父母官。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子;下联的核心是讲为官之道,要正确对待当官者,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百姓。全联言简意赅、融为一体,朴实无华又珠联璧合、相映成辉,直抒胸臆谈民意,恬淡轻松道哲理,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启示作用。
高义永初任内乡县令时,面对破败不堪的县情,他以关心民瘼为本职,赈济灾民,广开荒田,流民四处返回,除了给百姓发放种子、调剂耕牛,安排其种植桑、麻、枣等经济作物,还积极申请上级领导,对内乡所垦土地六年内不收赋税,种种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荒的积极性,累计开垦土地达四千余顷,折合将近40 万亩。经过高以永的精心治理,内乡有“民获其利,蓄积有余,民风淳厚”的高度评价。清同治《内乡通考》评论说,“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他为政以宽厚为本,效法战国时单(shan)父县(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县令宓(fu)子贱,崇尚鸣琴而治,政简刑轻,重修了内乡县衙的二堂,并将原来二堂的“思补堂”改为了“琴治堂”。高以永秉性宽仁,爱护百姓,在处理命盗重案时往往慎之又慎,不滥用刑罚。曾经有一位孝廉畏罪亡匿,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被羁于县衙,高以永认为儿子犯罪不能株连老人,但考虑到放了老人却无人养活,于是请示上级将他们祖孙二人一并释放,百姓无不称好。高以永在内乡任职九年后,考核优异,康熙二十七年(1688),升任直建省安州知州并兼新安县事,康熙三十一年(1692),后又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仅一年余,因劳于政务而病卒于官邸,时年63 岁。在离任内乡时,百姓们扳道挽留,甚至有人追送达数百里。清康熙《内乡县志》为其立传,称“高以永,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后来,内乡百姓为高以永立有“德政”、“去思”两通石碑在仪门之前,并入名宦祠。高以永从内乡至安州、再从安州至户部,随身携带的只有几件衣服和几本书,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属于自己的财产,连灵柩都不能运回,靠亲戚朋友资助才得以归葬。
据清康熙《内乡县志》、《嘉兴县志》等志书记载,高以永到任时,襄阳杨来嘉部常借农时越境骚扰,且诱贫民子女离家为其奴仆,如有逃脱,将抓捕其亲戚邻居。高以永到任第三天,有两个士卒说杨来嘉将军下令将人绑在闹市。高以永听到后下令抓了两名士卒。此事报告南阳府知府,知府害怕得罪将军想放任,高以永坚持请知府呈报给臬司(主要负责刑狱诉讼事务的提刑按察使司),两个士卒最终受到制裁。自此,内乡县平静了。
高以永离任后仍奔走为民请命。内乡本来不产黑铅,但是每年要有黑铅贡赋300 斤,只能到外省采购。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户部以黑铅不敷国用,对河南加大征收五万余斤。由于书吏捣鬼,仅内乡就分派两万八千斤。高以永多次奔走省会呼吁,未果,但他为民减负的诚恳感动了他的上司。直到调任直隶省安州知州时,他还在为此奔走呼吁。
康熙二十七年(1688),高以永升为河北安州知州并兼署新安县事务。在安州,高以永经过一番改革,使百姓减轻了负担。康熙二十八年,安州“境内大旱,赤地千里”。每天来州、县衙门的求赈者千人以上。高以永命人将赈济灾荒所需的常平仓打开,把赈灾粮发给百姓。可受灾者众多,常平仓的粮食发尽,还不能满足饥饿的灾民。此时,高以永又当机立断,请示上司后,果断打开国库,向灾民赈济银子三十万两。为了将赈灾银快速落实到灾民手中,高以永骑着马,带着随从,顶着炎炎烈日,奔赴各村,亲自发放赈灾银。由于连日奔跑,他骑的马都被累垮了,他的脸被热辣辣的太阳晒得黑红,以至村里的百姓都怀疑这位认真发放赈灾银的衙门中人是否真的是知州大人。“以永遍历各村,亲自给发,策一蹇黄埃,赤日中,面目黧黑,见者不知其为官也”(光绪《嘉兴县志》)。
高以永不仅是一位好官,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之一,身后留有《高户部诗集》一本,嘉兴《竹林八圩志》收录了其一生的诗作数百篇,仅见于康熙《内乡县志》记载的就有诗歌、碑文20 余篇。他在《内乡春日漫兴》一诗里写道:“每逢春耘早放衙,小堂幽静胜山家,翛(Xiao)然竹几摊书坐,落尽中庭门杏花。”《时事兼问菊潭事迹》: “到南阳三户城,故乡云树重含情。离鸿偏向愁边落,芳草多从梦里生。数世瞻依凫近,一官眠坐菊潭清。天涯相见殊难得,红叶冈头几望兄。”《九日县斋夜集》: “山城昨幕尚闻雷,今日沙州雁来。萧瑟未成秋兴赋,殷勤先问菊花杯。东林月白霜钟起,官舍风寒夜柝催。醉后依稀梦江国,几人联袂越王台。”《马上三百里吟十绝句之六》: “菊花潭水菊花香,饮此能令人命长。今日经过须下拜,几年消受最难忘。”清代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等五人,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高以永的为政、处事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并为其所作写序言,其中冉觐祖在序言中就写道:"今海内诗人竞相雄长者未有定论,而公亦可以独树旗鼓,自名为家不愧也!”而最有名的是高以永撰写三省堂名联,对联所阐述的官与民、得与失、荣与辱的辩证关系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参观过内乡县衙的中外游客也都被这幅对联所蕴含的官德哲理深深吸引并且大加赞扬,全国上下出现了一股品读官德对联、观瞻官德对联的热潮,由此可见,此联含义之深远,令人深思!一副官德名联迅速走红的背后不仅是其语言质朴、寓意深刻,而且所折射出的深厚官德文化更是引起人们的深思!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在内乡县衙有史料可查的两百余名知县中,高以永最为有名,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三堂联语的要求,实实在在做一名爱民若子的父母官,因此在内乡、在安州、在户部留下了极好的政声。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则民风淳,官德好,百姓就会仿效。反之,官吏失德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落甚至灭亡。内乡县衙现有楹联40 余副,匾额30余副,镌刻于各房、门、厅等各个地方,这些匾额楹联多是封建官吏题联明志、告诫部属、戒约自勉之作,其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体现了有远见卓识官吏们的抱负、政愿、治安、修身等重要为政思想。参观到此的游客也常常驻足良久,无限思忖,集中休现了内乡县衙丰厚的官衙文化底蕴,尤其是楹联中所蕴含的立德修身、廉洁自律、忠君爱民、勤政务实等为官思想至今还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对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官德文化修养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菊潭千载经风雨,官衙几度解沧桑。内乡县衙作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实物标本,见证了几千年的时世巨变,是研究皇权社会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展示着“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文化魅力,而高以永的名字将会彪炳史册、他所著作的名联也将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