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第三高级中学,辽宁 盘锦 124010)
核心素养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包含了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一系列知识、能力与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能够更好的生活、能够应对生活中的一系列挑战的必备素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彰显学科理念、具有发展性的内在素质。
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构成要素。其中,“政治认同”关乎学生成长的方向,影响理想信念的树立,是使其它三个素养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原因。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在哲学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是对国家在情感上的归属。高中生作为社会个体,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制度、道路以及理论和价值观。
由于高中生日常学习以接受间接经验为主,接触实际生活相对较少,他们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的认同感并不十分强烈,对现实状况的辨析能力还不强,所以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政党的认同感。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推进,对于培育学生的政党认同作用,是从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这几方面起作用的。
政治认知是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基础,是政治情感形成的前提条件。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政治客体及主客体所处的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高中生是根据自身已有的政治经验对政治现象进行认识、理解和判断的。而学生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获取的政治经验大多以间接经验为主,从实践活动来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其对政治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存在偏差。从主观角度分析,不同学生在政治认知环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有主动关注政治现象的学生,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政治认知的学生。所以,在日常的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以隐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有利于激发潜在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亲切感,更加拥护党的领导。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只有让青年一代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我国全面深化的改革才能更加顺利推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加速实现。
不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中,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的过程中,政治认同的核心是利益认同。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而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是政治认同的关键。
政治情感是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纽带。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在人对客观政治现象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当客观政治现象符合学生的需要时,学生就会持欢迎的态度,而体验到积极的政治情感;当客观政治现象不符合学生的需要时,就会持拒绝的态度,而体验到消极的政治情感。高中生的思想不成熟,价值观念尚处在发展期,很容易受到政治现象的影响。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无疑会带给学生各不相同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多样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或是教育戏剧等手段,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变迁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科技等教学手段,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丰富课程资源。同时,学生的政治情感具有可塑性,选取积极向上的政治现象,从正面加强引导,从而增强学生的利益认同。
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增强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诚然,学生仅仅依靠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不足以形成内在的、稳定而且持久的政治态度的。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就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践行某一政治行为,以及践行某一政治行为将给学生、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利益。
获得感是正确政治态度倾向形成的必备因素,学生的政治态度倾向将进一步决定其政治行为的选择倾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由此可见,政治动机的产生离不开政治利益的实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利益而盲目地在理论上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灌输政治态度,导致学生体验不到获得感。因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才能进一步保证政治行为的顺利践行,以此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增强政党认同、利益认同和价值认同。在培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实例的讲解丰富学生的政治认知,激发政治情感,形成政治态度,践行政治行为来增强学生的政党认同、利益认同、价值认同。此外,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环节切入,以不同的方法引导,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