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新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营东小学,河北 衡水 253800)
小学生的注意力有限,一节课很难全神贯注的坚持45 分钟。如果教师一味按部就班的讲,学生不是被讲的睡着,就是思维开小差。教学效果实则是很差的。就实际情况而言,教师在小学语文阶段一般采取高压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煎熬的过程,至于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传达给学生的寥寥无几。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毫无生机可言。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抓住学生们喜欢音乐的特点,将音乐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喜欢听歌曲,因为歌曲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们会不约而同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里,连里面的歌词,他们都会深刻的理解,胜过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因此,我结合教学内容对课堂导入做了适当的调整。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因为课文内容是作者对春天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针对课文内容,恰好有一首儿童歌曲适合做导入,那就是《春天在哪里》课文内容将春天分成几个画面,而歌词恰恰是怀着对春天的热爱和憧憬在音乐中欢快的流淌的,我就以这首歌为媒介,唤起学生对春的喜爱,对春天的憧憬,对春天的寻觅。于是,在上课时,我先不让学生打开课文。而是闭上眼睛,先听一首歌。学生们感觉很新奇,都闭上眼睛急切的期待。当歌曲播放后,学生们一下子就听出歌曲的名字,而且还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起来。以前死气沉沉的语文课立刻活了起来。听完歌曲,我问大家春天在哪里,春天都有什么美麗的景色,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真是热闹非常。有的说春暖花开,春天到处是美丽的花。杏花桃花一开一大片。有的说小草越来越绿,他们喜欢在草上打滚。有的说春天燕子就回来了。穿着花衣裳,在屋檐下做巢。有的说春雨贵如油。歌曲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歌曲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让他们忘了这是在上语文课。有这样成功的导入,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打开课本,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在哪里长什么样。学生读得非常认真,把内容把我的也非常准,这节课很成功,这得力于音乐的功劳。
小学课本上的内容,有些是名家名篇,年代内容离现在有点久远。学生一时还无法拉近和这样的文章距离。例如鲁迅先生和丰子恺先生的文章。虽然已经够浅显的了,但小学生毕竟理解能力有限,一遇到这样的文章就想逃避。为了拉近和名著名篇之间的距离,使教师的朗诵讲解不再枯燥,我选择了在教学中加入背景音乐的形式。《山中避雨》是丰子恺先生的故事。为了增强感染力,我朗诵的时候加入了背景音乐《雨的印记》,学生立刻就被迷住了,他们安静地听着,脑海里闪现着文章里人物的情景,这样的音乐好像给学生施了魔法,就连平时最调皮的男生都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感受到了这篇质朴散文的魅力。我读完之后,问大家谁来试一试,学生们都争着读,读的语速和音乐很协调。不像以往那样瞎读一气。明显的加入了自己对文章感情的理解和表达。读的很认真,很投入,很有感情。我感觉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们似乎立刻都长大了,懂事了,理解力变强了。在讲解过正中,伴奏音乐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音乐和课文里雨的情节呼应着,很协调。
当我感觉到学生对音乐这样痴迷之后,我把早读也做了调整,每天找一首伴奏音乐与所学的课文当伴奏音乐。学生听着音乐读书,由原先的枯燥乏味,变成了一种享受,早读的效率大大提高,读书学习成了很轻松的事情。后来,我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己找伴奏音乐。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情文并茂的名品佳作,文章的字里行间与结构安排及意境渲染中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寄托着作者深深的爱。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因此,在教学中光靠品析语言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特别对那些意境较深、抒情性较浓的文章,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读,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扣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愉悦的学习中得到提升。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特意精选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音乐。乐曲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与课文优美的文字相结合,把学生带进了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又如,在教学《凡卡》时,为了充分表现出凡卡的悲惨命运,我特地播放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在乐曲哀婉悲凉的旋律烘托下,我充满感情的范读了描写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其他哀求爷爷带他离开鞋店的相关片段,为学生渲染出一个强烈的伤感氛围。听着听着,许多学生不由潸然泪下,对凡卡悲惨的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在乐曲与课文共同交融成的审美氛围里,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将音乐元素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一种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它必将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