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
(云南省昭通卫生职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全国大学生思政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手段。”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不断改革发展进程中,传统教学方式、落后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极大冲击,不仅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未来成长需求,更无法吸引课堂注意力,课程教学效果不够好。以往思政教育课程也让学生感觉乏味,使得一些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仍然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医疗纠纷事故频发。在这种教育现状下,如何让护理专业学生爱上护理专业,爱岗敬业,转变思想,就要求教师将课程思政理念及内容全面、逐级、逐步融入进去,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之汤,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课程思政理念简单来讲就是“以思政为主要概念,以课程为教育载体,以构建全课程、全员、全程育人格局的一种课程教育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各类专业学科教学中,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统一,激发出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以人为本,从育人角度展示课程价值与内容,实现专业课程融思政,思政课程寓专业课程,充分发挥了各学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价值,致力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和思政觉悟。
专业课程教育是我国医学院教育的主要载体与重要手段,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育人的教育作用逐步得到提升和加强,而课程思政又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战略角度与思维考虑。基于大思政背景下,人文素养课、思政理论课以及专业课逐渐融为一体,并呈现出“三位一体”状态,医学类院校在开展各类专业课程教学时,首先就要考虑学生道德素养、人生观、职业观与价值观的养成与树立。
内科护理学课程育人途径本质就是爱于护理专业,其基础在于课程,而重点则是思政。内科护理学本质就包含着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等要素内容。因此,针对内科护理学教学课程育人特点,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在培养学生护理知识、医学学术背景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逐渐成长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护理人才。教师要进一步发挥出自身教育优势,积极探索内科护理学教育课程改革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融合教学路径,实现因医施教,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以此满足素质教育需求,并从中探索出符合学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模式与方法,进一步提升护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思政教育价值与功能,为社会、国家培养并提供源源不断的综合性高素质护理人员发挥出自己的贡献。
医学院校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承担着培养技能型、知识型等综合素质护理人才的教育任务。实际上,大部分医学院校开始意识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之处。那么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分析和探讨,以此针对性地加以优化和改进。
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一部分专业教师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忽视了道德价值的正确引领。在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创新过程中,不少专业教师都具备这样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就是完成知识的传授,在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时,认为这是思政教师和班级管理者的任务,甚至觉得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谈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影响教学质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思维意识欠缺,没有充分了解高等院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实际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责任,若存在推脱、职责推卸的心理,课程思政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
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非常注重办学水平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学校的运营水平、教师评价、教学任务、教学成果奖、科研项目和经费、科研奖以及所有可以定量评估水平,但很难定量评估教师的道德状况。因此,在缺乏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情况下,课程思政教育机制缺失问题愈加凸显。在这种评估机制的影响下,许多专业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从而很容易忽视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没有精力在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
对于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师来说,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是一个较难的课题。例如,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教师无法充分讲解,缺乏深刻理解和钻研,自身理解水平的低下也使得思想政治内容非常浅层、单一,更加无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吸引学生学习。为了促进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一些专业教师有意地增加了相关内容,但由于表达力有限,不可能将思想政治成分融入课堂中。还有部分专业的老师不关心时事政治,他们习惯于在专业课程上设置“兴奋点”,不注重了解党和国家的主要政治政策。因此,课程思政、内科护理学教学课程这两者做到真正的有机融合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教育水平的不足也是影响其融合的主要原因。
内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内容的教育,目的是不断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出无私奉献、严以律己、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并自觉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各种操作程序。为了满足课堂培训的需求,学校还可以邀请医院“最美护士”走进课堂,回答学生的问题,为学生讲解护理专业知识,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侧重点,并创设出开放、轻松的教学情境,理解逻辑思维的真相,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内科护理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列举并介绍在医学护理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学者,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他们的相关介绍视频,为学生灌输护理专业伟大、神圣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鼓励青年学生进入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想政治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未来就业在岗期间,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和价值,才能实现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的慎独修养。护理人员是否遵守护理标准和操作程序仅取决于自身的意识和责任感。换句话说,如果具备谨慎和严谨的精神,时刻严以律己,在遇到患者病情变化甚至恶化情况时,及时向医生报告,并与医生合作及时应对。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具备诚实守信的美德,严格遵守医疗制度。这就需要在教授内科疾病的护理措施教学时,重点向学生讲解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操作对患者、对医疗行为带来的后果和重要性,以此增强自身的诚信、严谨、敬畏制度、敬畏生命的意识。
护理人员的所有行为活动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也要给予患者充分自由和其他权利。在对患者用药、标本采集、护理操作时,不仅需要严格遵守医嘱,还需要取得患者的同意,相互配合,保证各项医疗操作行为的合理性。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将知法守法教育内容融入进去,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要充分了解护理操作和手术操作过程相关的法律责任,并在护理技能操作和手术前严格执行准备工作,保证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与自由权。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经济背景下,临床护理专业也不断发展,各类新的护理理论、护理技术和模式随之出现。护理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护理知识的同时,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从而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积极融入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在健康教育中,可以巧妙地运用疾病知识来指导护理学生创新意识,例如说明国内外疾病发展的现状,丰富课堂内容,启发了学生的思想。就目前来看,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人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疾病预防能力明显超过了我国,由于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内科疾病中的某些慢性疾病在我国已成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医疗负担沉重的国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探讨典型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思考问题,发散思维,培养自身的临床思维能力。学生之间在交流探讨典型病例的过程中,也会深刻认识到护理对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对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树立自身良好职业道德都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院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改革逐步开始,但在学术条件和课程的实际教育中,内科护理学课程实施特色课程思政教育的经验非常少。那么如何让专业护理课程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理论和内容,打破固有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模式,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育的价值,就需要专业教师和院校重视起课程思政的应用,真正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内科护理学理论、实训教学中,用护理理论知识讲道德,用道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总之,实现内科护理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在发展护理专业教学的同时,引领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综合护理人才,让内科护理学课程形成全方位、全程育人的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