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区荣昌中学,重庆 402460)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结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注重活动体验的特点,如何有效开展“人气课堂”教学,如何让活动型学科课程真正成为学生道德践履和素养内化的平台,笔者尝试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列,探索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型课堂的有效建构。
美国的杜威认为教师的使命就是要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这便是教学过程的实质之所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形成学科活动课程展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学科活动课程既发挥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即通过课程让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系统的文化遗产,又实现活动课程的主要价值,即让学生活动,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第三,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参与,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进行活动型学科课程时,必须将学生从学生为主体,备课的时候需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活动的设定与选材都贴近学生,这样才能打动学生,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版块的时候,选取的视频《中国劳动人民的一天》,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劳动的作用,感悟劳动者值得尊敬与学习,紧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担当哪些责任呢?通过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明白不管在学习还在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继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这一设计符合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放性与实践性,打动学生内心,学生有话可说,基于学生现有的经验,通过“活动”这一桥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进行了思想的碰撞,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在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反思和再认识,从而促成新旧经验之间的矛盾转化,也达到了在生活积累中培养“文化基础”素养。
良好活动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如何有效利用创设出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是“人气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课中提到,“既然我们国家已发展得这么好了,大家何不坐享其成,等着过美好生活就好了”,顺势教师设置了一个辩题:应当坐享其成与不应坐享其成。学生根据观点的差异展开辩论,学生在你来我往的思想碰撞中,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与他人与集体的碰撞,让整个课堂活跃着思想的火花,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
发表观点的过程,是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理性精神的重要途径。问题具有思辨性,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思辨中得出创造未来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朱明光教授将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评价标准概括为:重行为,轻答案;重表现,轻结果。如果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便会扼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思维带上沉重的枷锁,从而限制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下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为了会答题,会死记硬背条条框框,改变以往大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背多分”的映像,如果还是传统的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这便与我们的课程育人背道而驰了。所以这要求我们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注重能力的培养。
具体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课时,活动的落脚点和结果不在于学生对坐享其成与不坐享其成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感受到劳动的光荣,让我们热爱劳动,认识到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生,积极探索,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者、劳动者和奉献者,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和使命,用劳动创造未来。教师在搭建好了活动平台后,学生积极参与,在评价机制上有学生互评、师生之间的评,不再拘泥于老师就是权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也是受学生欢迎的“人气课堂”。
教者在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时,真正的把课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老师在活动中起着组织者的角色,学生讲得多,教师讲得少,整堂课很轻松,但也有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生成的资源没有利用得很好,知识的呈现比较少。这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去提升自我。
要想上好一堂高效的活动型课程,关键在于教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这让我们作为思政老师无比光荣,同时责任重大,我们教师要更好地发挥关键作用,就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上好每一堂思政课,积极打造高效的活动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