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十五中学,辽宁 抚顺 113006)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中学美术教育也迎来了它的改革之旅,美术教学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审美情趣、创新能力,新的生活方式和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带来了新型的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教学是教师正常执行教学任务和贯彻教学思想的必要条件,驾驭课堂的质量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那么美术教师该如何驾驭新型的美术课堂?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知识好比是一匹马,智慧好比驾驭马的技术。当智慧足以驾驭知识这匹马的时候,人就可以跃马扬鞭;当智慧无力驾驭知识这匹马的时候,人就会被掀翻落马。”美术教师的知识储备,既包括美术专业知识的储备,又包括相关教育学科知识的储备。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使得本专业知识系统而扎实,相关知识广博而不杂。教师既要有知识更要有智慧,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思维敏捷、观念先进,是智慧型教师的智慧性格。只有知识与智慧并重,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还原学生喜爱美术的天性,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更具个性的美术作品。才能更好的驾驭新型课堂。
首先精准把握重难点,区分难易度,并运用各种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立学生可以企及的高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要懂得取舍,照顾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体验,有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思考,走进美术世界。教师要运用智慧从不同角度巧妙引导带动了学生的学习与观赏。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人中国已一百多年历史,教师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能“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在平等对话的格局下,学生学习会更积极、更主动。
如在人教版造型·表现领域《春天的畅想》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用美术以外的方式来体现来尝试体现春天的意境,同学们似有所悟,以音乐、诗词、民乐、街舞、小品形式表现春天主题,使第二节的创作课素材丰厚,学生的创作灵感如泉水般涌现,创作自然是水到渠成。美术与音乐、戏剧、文学、社会发展、人文、历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注重与其他学科门类的互通性、融合性,联系性,让学生在多领域的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会触类旁通,促进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形成。
美术课程评价不能片面强化其甄别和选拔功能,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过程评价,美术教师必须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评价不是目的,促进美术学习才是目的。
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品味。教学评价时,要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主动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对学生审美价值的培养、熏染,要使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
作为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潜力、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即使学生作业技法不够娴熟,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培养学生从艺术层面运用专业的术语评价作品,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逐渐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创作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孩子们都非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教师的鼓励肯定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会激发其更大的创作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升华。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思考。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一顿毒打,庆幸的是这并未让小画家夭折。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提升业务能力,才能用智慧驾驭美术课堂,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展现出独特的美术教学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