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新时代的高等院校在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要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在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引下,将立德和树人密切联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充分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落实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科学劳动价值观。新时代的高校应积极开展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力争改变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短板的现状,改变当下一些高校劳动教育所存在的边缘化、形式化、薄弱化、单一化等状况,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系统化、常态化,主动跟紧时代发展脚步,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性格特点,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拓宽劳动教育平台,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吸引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努力提升劳动技能,主动投身劳动实践。
人类的发展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未来是依靠劳动开创的,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腾飞告诉我们,空谈必定误国,实干方能兴邦,必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劳动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逐者和实践者,必须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才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等院校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完成者,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促进作用,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因为我国传统思想中的认识误区和一段时期以来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发展,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劳动观,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积极正确的态度,同时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逐渐削弱,想要改变这些情况,必须树立劳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提升劳动教育地位。
首先,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核心指导地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劳动,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也是劳动,人类文明存在的基石还是劳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起源于对劳动的研究和论述,劳动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进一步拓展了劳动内涵,明确了劳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和幸福创造、劳动和人生荣誉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无论是劳动教育体系的改革、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劳动教育课程的规划还是劳动教育的实施都必须始终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作指导。
其次,树立赞美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我们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奋斗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有着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气,但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思想和近些年价值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下,还存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将劳动作高低贵贱之分和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个人至上、啃老、月光等功利化庸俗化的不良社会风气,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形成造成一定干扰,导致有些大学生出现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等消极的劳动价值观,我们必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社会风气和劳动教育氛围,才能让大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并积极参加劳动教育,才能让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再次,确立劳动教育课程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基础性地位。根据2018 年教育事业数据统计,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 所,普通本专科共招生790.99 万人,其中本科院校1245 所,普通本科招生422.16 万人,高职(专科)院校1418 所,普通专科招生368.83 万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近年来,各高校尽管逐渐加强了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的比重,但还没有真正适应新时代新人才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提升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的学科地位,注重劳动教育相关学科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课程规划为通识课和专业课兼顾、必修课和选修课兼修的系统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效果评估明确为高校办学审核评估的标准,将劳动教育评价纳入大学生人才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的学分标准、课时计划明确下来,才能最终确立劳动教育课程的独立学科地位和基础学科地位,保障劳动教育任务的完成。
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是高校立德树人总任务的实现载体,是将新时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付诸实施的主渠道,高校的课程体系是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等不同课程体系构成的综合体,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承担着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筑德、增智、健体、育美、提升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育人重要功能。现有的高等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往往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尚未形成系统性衔接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既缺乏整体的全面教学设计,也缺乏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测评标准等,而且符合新时代课程要求的专业教师梯队尚不健全,我们必须强化劳动教育的领导机制,贯彻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理论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和劳动创新教育四个方面相结合的原则,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到师资队伍的遴选和组建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完善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构建新时代高校多元化劳动教育教学共同体,强化劳动教育全方位育人功能。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体力劳动课程,而是利用多方位多渠道的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情感等进行全方位培养,这需要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深度融合,需要教务部门、二级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和就业管理部门等通力协作,教务部门负责劳动教学和实践的统筹规划,二级学院负责劳动教学和实践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学生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和就业管理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场地安排、岗位协调、物资保障、外联交流等保障工作,各部门同心协力让劳动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身体力行,共同构建劳动教育教学有机共同体,实现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五位并举的全方位育人。
其次,重视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科学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我国历来重视将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也一直坚持对劳动教育的科学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在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目标、路径和存在问题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推动了我国的劳动教育发展,但劳动教育研究依然存在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分散研究多系统研究少、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研究成果影响力不足、创新性不强、指导性不够,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取向,重视基础研究,注重实证研究,拓宽研究视阈,开辟研究领域,开展多学科合作,共同提高劳动教育研究水平。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途径,目前高校基本采用学分制的课程设置,课程模式不同学分也不同,高校劳动教育的具体课程设置,也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年级和专业特点,区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公共课程和特色课程、统编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分值不同、内容不同、重点不同、方法不同、评测不同的差异性课程设置。
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影响教育效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队伍,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则要求新时代高校必须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既要重视思想又要重视学识还要重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五大素质缺一不可,逐步改变一些高校存在的课程规划缺乏系统性,课程实施缺乏延续性,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教育方式缺乏时代性,教育模式缺乏多样性的劳动教育模式。
首先,规划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教学体系。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课程教育,应该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规划劳动教育通识课教材、增加专业课教材中的劳动实践内容、编写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形成系统化的高校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劳动教育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应该注意规划好教学实践、顶岗实习、社团活动等的实施方案,采用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实操相结合模式,利用体验式、互动式、翻转式等先进教学手段,既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又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推动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其次,组建专业化、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复合型师资队伍。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必要设立劳动教育教研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协调,设置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种岗位,选拔学校自身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专任教师,聘请校外相关行业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并且要加大劳动教育科研及培训投入,在专业培训和课题申请方面做适当政策性倾斜,提升劳动课程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合力打造高水平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再次,拓宽高校劳动教育平台,提升劳动教育吸引力。劳动教育不应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教育,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开拓多渠道育人平台,应该让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设置学校劳动节、劳动周,举办多层级多专业劳动技能大赛,激励创新创业行为,邀请劳动精英进校园上课堂,利用融媒体技术宣传正能量,用先进的实例鼓舞人,用模范的精神感染人,还应该让劳动教育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开展好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社团活动、专业实操、公益志愿、社会考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平台多形式的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劳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总任务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们必须从教育方针到教育机制,从课程建设到队伍建设,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内容,从教育经费到课时保障,从教学方式到评价标准,从部门联动到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共同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各高校也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服务对象、地域特征、专业架构、学科优势、学生特点等,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共同培养能够自觉在劳动中创造幸福,在劳动中实现梦想的新时代合格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