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临钢小学,山西 临汾 041000)
人教社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关于中秋节的相关资料,了解中秋节及其特有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知道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2.帮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收集中秋月的诗词。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秋季的节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了解中秋节及其特有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知道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2.了解秋天里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将节日文化内涵与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的文化意识。
教学方法:激趣启发法、引导总结法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法、探究体验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
教学过程:
1.(播放人们欢庆中秋节视频)同学们,面对这样的欢庆场面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感知……
2.引出话题——过中秋节(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打开教育的主题。】
1.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出示快乐导学单)
同学们,中秋节是哪一天?你是怎么庆祝中秋节的?关于中秋节,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整理出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传说等学习资料,列出汇报提纲。
【设计意图:问题导学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资料。课上出示三个问题的“快乐导学单”,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了解中秋、走近中秋。】
2.小组交流互助学习
学生分组针对同一问题,互相交流交换观点,补充凝练达成共识。
3.全班交流展示共学
各组选派代表进行组间交流,展示共学达成更高层次的共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及其特有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
4.总结评价,提高认知
同学们,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彼此分享了欢度中秋节的不同方式。在我们语言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中,对中秋节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吧!你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的是什么?
同学们真棒!月儿圆圆、月饼圆圆,中秋节确实是一个普天同庆象征团团圆圆的热闹、快乐传统节日(补充课题——团团圆圆)。
团团圆圆过中秋,全国56 个民族的小朋友也像我们一样赏月、吃月饼吗?让我们看看教材中图片。十里风俗不一般,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中秋节,无论怎样庆祝这个传统节日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民祈盼团圆、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多少年来,我们的祖辈传承了中秋节特有的传统文化,多元独特的中秋节真是魅力无限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中秋节的含义、欣赏祖国各地、各民族欢庆中秋节的场景,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知道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乐于享受这个传统节日热闹、团圆、快乐的氛围和特有的传统文化。】
1.中秋节是一个秋天的节日,在彩色的秋天里你还知道什么节日?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少数民族的节日赶秋节(苗族)、望果节(藏族)和重阳节。说到重阳节,你都知道些什么?
(1)抽生交流搜集到的重阳节资料,了解重阳节意义及其习俗(登高、赏菊、团圆)。
(2)说说自己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重阳节又叫敬老节,说说自己是怎么过重阳节的。抽学生讲一讲课本16 页绘本故事《重阳节》。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我国根据宪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十老年节,十改法第一章第二条的规定。社会上出现的不养老、虐待老人等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法治意识,继承弘扬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文明懂礼、敬老孝亲的行为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关心、关爱长辈、老人。
说起重阳节,老师想起了诗人王维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来背背。
2.泱泱华夏五千年,诗词源远永流长。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赏秋、写秋、赞秋,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让我们召开一场秋韵诗词大会。
(1)比一比,谁积累的有关秋天的诗歌多。(《秋浦歌》《秋思》《山行》《山居秋暝》)
(2)赛一赛,谁积累的有关月亮的诗歌多。
月亮是中秋节的标志,所以月亮也被古人们赋予相思和团聚的意义,你知道哪些写月的古诗词呢?《静夜思》
【设计意图:过中秋话团圆、读古诗品中秋的学习环节,将传统节日的感知与传统文化认同有机结合。学生在读诗、品诗中感受中秋文化、重阳文化所蕴涵的人文情怀,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德法兼修,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