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婷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 3000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想要立德树人,管理育人是一个重要部分。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是保证教、学、研等协调规范的重要群体,在面临复杂的领导——教师——学生关系及繁重的行政管理事务,会产生诸多心理负担。多项面向高校职工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相当数量的高校管理岗员工对身心健康表示担忧,处于亚健康的员工占绝大多数,主要表现为:工作劳累、加班频率高、心理压力、烦躁易怒等。这些问题也使一些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的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加之国内高校对行政人员的心理关注度不高、心理辅导教育缺乏重视,严重影响着高校管理者的心态、管理水平及行政效率,影响着高校行政体系的规范化运行。
非典型雇佣(Non-standard employment)是指一种有固定工作时长且兼具工作时间、轮换制度灵活性的雇佣形式,这类人群包括兼职员工、固定合同工、临时工等。由于非典型雇佣员工与典型雇佣员工(编制内、长期合同)在薪酬待遇、身份认同、组织归属、组织认同等多方面存在诸多特异性,会阻碍该群体正常心态和组织行为的形成。例如非正式员工同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在工作中享有的权益和待遇差异,甚至劳动纠纷和组织关注和支持不足,都会造成该群体价值感知的失调,觉得比正式员工低人一等,属于外围人员。这些身份上、经济上、组织地位上的差异会造成比正式员工更加不平等的心态,所以该群体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应尤为注意。鉴于目前国内对高校管理岗职工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所以本文主要从对不同岗位性质的职工与抑郁症状况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从中挖掘和探讨高等院校中的非典型雇佣管理岗职工与抑郁症关系的状况。
随着全社会对非典型雇佣员工用工需求的增加,各个职业领域都出现了对这个群体员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尤其是员工的抑郁状况。戴俊明等(2010)在对上海的不同职业人群抑郁症状进行了调查,选取教师、生产性外企员工、行政管理与研究人员、服务性外企员工、交通警察、社区卫生服务员工与物业管理人员共7种不同职业人群,得出不同年龄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间抑郁得分与抑郁症状有相关,其中业余爱好、社会支持是抑郁的保护因素,而回报和付出的失衡则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冯莉萍等(2014)在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焦虑抑郁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这个群体存在着较明显的焦虑情绪,抑郁也有一定的发病率。谷桂珍等(2015)对某市244名警察的抑郁症状发生情况表明,有抑郁症状的警察100名,其中睡眠障碍、内在投入、付出、心理需求、每日紧张感、负性情感和工作危险性是警察抑郁症状的诱因。在对某劳动密集型电子企业员工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得出725名员工有抑郁症状者572人,检出率为78.9%;中度抑郁137人(占24.0%),中重度抑郁39人(占6.8%),重度抑郁14人(占2.4%),生活满意度和收入程度是影响抑郁水平的重要因素(徐金平,2017)。在对员工抑郁与工作相关变量的研究中,谷桂珍等(2015)选取13家企业的6711名工人进行匿名调查,用职业应激测量工具、工作内容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问卷等测试工人的抑郁症状、职业应激因素、应激反应等指标,发现女性的抑郁情况显著高于男性的,轮班制、周加班超时的员工抑郁状况显著高于非轮班制和正常上班时长员工,其中职业应激、个体特征、健康状态、工作班制等均影响工人的抑郁症状。
在研究总结中可以看出,影响员工抑郁的除个体因素、职业因素,还有行为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对非典型雇佣员工造成的压力和职业紧张更加严重。在面对同样工作压力和强度时,没有固定合同或“编制”的员工从单位获得的物质或精神支撑远低于正式员工,因此对这些发展前景受到限制的员工,更容易受到精神伤害,心理更加脆弱,有更高的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尤其作为社会身份地位较被认可的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的社会赞许性影响着职业发展,组织归属感和职位自尊感影响着工作忠诚度,工作稳定性、动力和晋升机会影响着他们的态度、耐心以及行政事务处置的效率。
综上所述,患有抑郁症员工的晋升机会、工作参与程度、工作自主性、任务一致性、绩效反馈、培训充分性、工作挑战性、自尊感、组织忠诚度等要素评分明显低于无抑郁症状者。这表明,对单位而言,应重视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心智模式塑造,以协助员工解决个人困难、改善劳工关系、促进员工共融、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效能,从而创建和谐精进的工作文化氛围。对个人而言,应当减少负性情感、提高职业回报、鼓励他们参与员工帮助计划等。对社会而言,必须增强职业自尊感、加大回报和社会支持。如此才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和职业紧张,减少抑郁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