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琳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社交已成为现代人们网络社交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尤其是以微信为主的社交软件,微信作为现代人们必不可少的手机软件之一,最基础的就是聊天、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状态等。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用户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初衷是想要经常了解家人朋友的近况,保持和朋友的联系,巩固现有的社交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而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也恰好极大的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但是微信朋友圈从最初的联络感情、增进交流这种表达性的行动在变化发展中已经变成更多的工具性行动。大量频繁的不合适的互动行为在微信朋友圈中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病态现象。所以这篇文章研究的是这些病态现象对人际交往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朋友圈的过度商业化使用。相比较实体店,微信朋友圈的运营成本极少,所以朋友圈是许多拥有较少成本创业者的创业基地。由此,大量的创业者和商家将他们的生意开展到微信朋友圈中,诞生了线下的“微商”。这些微商依托朋友圈卖货,依靠自己现实中的社会关系网络把商品卖出。而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亲密程度、人脉资源等都会影响到商品卖出的数量。
事实上,很多微商卖的商品质量很差,且假货泛滥。买家基于朋友关系不好意思退货,也无处维权,致使朋友关系产生信任危机。微商在“朋友”这个关系的隐藏下使得人们更容易相信其产品的质量并且购买,微商消费的也正是朋友的信任,一旦产品出了问题,那么朋友间的信任关系将会受到重创,朋友间的交往关系自然也会变淡。
个人隐私的消费。许多用户不愿意帮助他人微信朋友圈中的工具性行为的原因是这些活动需要用户登录、注册,甚至下载APP,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微信号、手机号等等个人信息就会泄露。行动者在自身获得利益的同时,出卖的是好友的个人隐私。所以许多用户会比较反感这种互动。如果经常利用朋友进行这种互动,久而久之,朋友也会感到厌烦和反感,进而不愿意再跟其交流与沟通。
自我呈现的异化。有一部分人发布的朋友圈内容多是带有炫耀性质的,比如说着重拍摄价格昂贵的化妆品、首饰、商品的品牌等,他们十分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有意的呈现出自己优秀的正面形象和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期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他们把朋友圈当做“前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发布朋友圈时期待好友的反馈,从反馈中获得自我满足,如果得到的反馈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就会受到鼓励,将这一互动行为持续的进行下去,反之如果并未达到期望,他们会对自身产生怀疑和否定。这种行为是过度依赖朋友圈的病态行为,过度依赖朋友的反馈与评论,期望从他人身上获得自信,殊不知,自信是自己对自己的极大认同,而不是依靠他人的给予。
人情消费。工具性行动给帮助者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碍于好友的请求,碍于情面,用户每天被大量的工具性请求包围,被迫进行互动,如有段时间很火的砍价活动、帮忙抢车票等。可能有时候并不想要做这些,但是为了维系关系,也不想破坏二者之间的正常交往,不得不去做。微信朋友圈就在这样的工具性行动中异化,人情在这些行动中消耗,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虚拟社区人际交往压力小。没有了很多约束的虚拟社区为用户提供了更大更自由的平台,没有了现实框架的束缚,用户在微信中不需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省去了很多尴尬与麻烦,且节约时间,所以现实中有很多人纷纷选择在微信朋友圈开展熟人经济。但是一味地沉溺于网络社交,非但不会加深人际交往,更会使关系疏远。
自我价值感确立的需要。人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错综复杂,必然想要获得他人的关注与羡慕,从而获得自身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找到自己的价值。恰好朋友圈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也通过这个平台提高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理性选择的结果。用户朋友圈的大量工具性行动实际上是想要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帮助自己获益,将社会资本转化为人际关系资源、人力资本,从而使得自己获得经济利益。因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理性选择,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行为。
微信原本的目的是通过互动增进交流、维系感情,保持好的交往关系,所以很多人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网络和电商的快速发展,微信朋友圈内的表达性行为部分变为工具性行为,朋友圈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大量的工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关系的发展,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表面看似很热闹的朋友圈,实际上人际关系已经越来越淡。社会关系网络也变得越来越工具性。而且,朋友圈作为虚拟社区,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交流媒介的非面对面的社会互动,过度依赖微信朋友圈不仅无法满足人们人际交往的需求,反而会起反作用,与现实社交圈慢慢割裂,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建造干净的社交平台,用更加健康的方式维护自己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