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玉
(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社会政治信仰的形成、共同理想信念的坚定及大众文化精神追求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高校大学生要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外,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在数千年沉淀中形成的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和创新路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立足时代需要,不负时代使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坚定文化自信,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有力践行者。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政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教育者进行认同教育,个体对事物的心理认同和思想认同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主观评价和行为选择。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学生成长环境方面分析,社会上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文化冲突碰撞让一部分外来文化抢占思想阵地,加上传统文化本身晦涩难懂,使得大学生们不愿接触了解中国古典名著、传统道德和文化艺术,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无法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法在思想上产生认同。从学校专业设置看,中华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挤压。部分高校只关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和实践度远不及专业教育,表现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规划,不能按照学生文化需要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即使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相对偏少,并且不同专业对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差距过于悬殊,不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资源整合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因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针对性不强,出现讨论主题交叉重复、素材资料反复使用的现象。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庞杂,如果教育者讲述时不能讲出新意,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词汇当中,做不到言之有物,彰显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可能导致受教者在视听上也不能产生新意,思想上也难以产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效果难以保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方法不新,方式单一。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是传统讲授,教学手段单一,同时新媒体技术在课堂运用不够,也没有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融合,难以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重课上,轻课下,脱离生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实践生活存在脱节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切身感受。
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教育理念上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和主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教师。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将其当作一份事业,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唱独角戏,要关注了解学生文化需求动向,运用有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方式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高水平的课堂讲授固然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但过多的单向度的传输只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引入合适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课堂上采用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课堂外形成校内校外相关机构联动机制,形成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校外实践教育体系,让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教学手段上运用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统一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运用娴熟的理论对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讲授,然而也不能忽视现代新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带来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对于他们的影响甚大,所以运用网络媒体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政教师要掌握网络媒体运用技术,充分发新媒体及时便捷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挥作用。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文化宣传网站,建设专业的团队进行管理、维护和运营,让网络媒体发挥预期的作用,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融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效果上实现教学相长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表面上看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陶冶大学生政治情操,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实也是对思政工作者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打铁还须自身硬,思政工作者能否练就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能否准确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不平,苦练基本功,实现教学能力和教学知识双提升。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遵照“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原则,加强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历史时空的价值观念,通过转化和发展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融入目标要明确,即服务一个中心即学生的成长需求。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生能否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和指引。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文化多样时代中容易受到冲击,思政教师必须始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需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文化来进行引导,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其次,融入内容要精准选择。这是体现思政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方面。一是精准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其内容博大精深,要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精准找到二者的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加入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材和课程设置,为二者尽快融合奠定基础,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二是精准分析思政课程的侧重点,从中采取针对性的传统文化素材,确定融入主题,如爱国主义教育、人民观教育、信仰教育、美德教育,《原理》课主要从学理上阐述,《纲要》课主要从历史逻辑方面分析;三是精准了解学生的诉求,对学生关心的理想信念、人际交往、诚信教育、价值选择等问题,教师要全面了解并能精准释疑解惑。
第三,融入方式要精心设计。思政课教师在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后,也不能生搬硬套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课堂讲授,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表面理解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同时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问题导入、专题讲授、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影视观摩、互动研讨、经典诵读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课下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专题调研,走入文化馆感悟文化精髓和文化意志,撰写专题调研报告,目的让思想政治教育能有声有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第四,融入过程要全面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要因校制宜建立特色的校园文化实践平台,因地制宜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平台,因时制宜建立网络实践平台。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繁荣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名片,打造文化精品,可通过开展文化主题教育、纪念传统节日、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征文、专家访谈等方式,让学生学传统、长知识、强认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的。为了不遗忘社会上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也不让学生做象牙塔的笼中鸟,必须要积极地走进当地文化机构,了解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产品的制作,自觉的学习比较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可让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建设,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作业形式,以漫画、微视频方式提交在文化平台上进行评比,提高了学生参与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日益显著,二者的结合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创新,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提升和巩固。高校应重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积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多管齐下,多方发力,让学生真正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