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中国传统的主要养老模式大都为社区家庭养老模式,而在人口老龄化逐渐严重的今天,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新老两代人文化思想上的需求、生活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多代居住产生了排斥现象。计划生育政策给独生子女带来的经济压力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供养需求。在心理方面,害怕孤独,需要陪伴和安定感。从生理需求来看,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能及时监测、及时照顾。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不同以及老人不希望打扰子女生活想法的萌生,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共同居住。另一方面,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使其不能适应现代普通住宅的各项设施。在未来城市老龄人口中,大多数老年人都会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因此设备齐全、服务周到、具有一定医疗看护能力的社区会成为他们的理想住所。老年人退休后拥有大量休闲时光,为了躲避孤独,社区社交对他们来说及其重要,如何搭建一个老年人交流互动的平台成为一个重要的焦点。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使他们感到社会价值感的缺失。现实中,大多数非高龄老年人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部分老人退休后对生产性活动有着一定的向往。因此打造一个老年人活动生态圈,兼顾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价值需求成为了未来社区发展方向的可能。
为实现居住适老性,社区内有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住宅和景观,建筑多为三至四层楼房。由于老年人行动范围的缩小,社区内还需配备餐饮、娱乐、文化、医疗、健身、家政服务等功能,营造老年年龄层的社会运转机制,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
1.60-64岁:健康活跃期
2.65-74岁:自理自立期
3.75-84岁:行为缓慢期
4.85岁以上:照顾关怀期
按照老年人行为能力的差异进行细分管理,对于健康活跃和自理自立年龄层的老人应当多安排户外活动,具体在社区内应设计适合老年人活动的互动景观和聚集场地。对于行动缓慢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应配备社区护理人员管理。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病理历史、个人生活习惯,以“一对多”的护理管理形式分类管理需要照顾的老人。
1.人车分流,并且设计连贯安全的道路交通系统。
2.步行道路坡度缓慢甚至没有,贯彻防滑无障碍设计。
3.考虑部分老人轮椅出行,道路宽度,设施安全尺度需要做明确的规范设计。
社区户外环境以康养花园为主,并且结合绿地、水体、场地设计丰富的活动空间。植物种植要求观赏性强、无毒、无刺、无虫害。社区内互动设施主要以老年特色活动空间为主,老年特色活动空间可以是社区层面生产性的宅间农田、园艺花坛,也可以是大型广场活动表演空间和小型聚集场地。此外,应当适当设置亲水漫步、健身运动、棋牌座谈等普通居住配置。
建立设备完善、服务齐全的独立型老年社区,使老年人得到聚集性的统一管理,避免了部分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且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弱点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自由限度,方便营造老年人自己的人际活动圈。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许多企业发现了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服务需求,投资发展老年社区成为了一个可行选项,老年社区在我国部分一二线城市中已经投入使用,例如北京太阳城、广州颐年园、郑州中原国际老人村等。由于建设老年社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再加上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政府资金的紧缺,许多房地产商对老年社区的建设望而却步,目前基本处于发展滞留阶段,从大环境上来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
从已建成的老年社区上来看,多是借鉴外国较成熟的老年社区开发模式,社区建设缺少对我国国情的深入研究,并且普遍存在设计规划上的不足。其中的缺陷多体现在配套服务滞后、活动场地空间缺乏多样性、户外设施缺乏对老年人的设计、社区户外环境互动感不强等方面。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上来看,目前老年社区的定向服务不够完善,不能与普通居住社区拉开很大的差异,反而给老年人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
综上所述,老年社区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将老年社区建设和我国国情相结合将成为未来老年社区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挑战。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趋势,养老需求日益增加,基层养老机构开始恢复建设。九十年代后,传统的多代共居逐渐瓦解为小家庭独立的生活方式,养老问题日益尖锐。由于养老院管理水平低下、观念体制陈旧、服务意识落后导致养老院入住率较低。因此,养老社会化、社区化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未来,老年人的生活不能只是单一的休闲娱乐和需要被照顾。应当提供相应的平台使老年人参与到社区生产活动中,使社会集体养老方式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让独立型老年人生态社区进入良好的经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