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学区中心校,内蒙古 通辽 028300)
引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如何提高提问教学的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目前面对困境。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语文教学中,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会利用这种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或者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教师会不断的提问,不断的让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有效的问题可以提高学习效果,繁多的问题则会影响学习积极性,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无法提升学习效果[1]。此外,教师提出问题,过于多且空泛,在众多问题的影响下,不知道什么是学习重点,会影响整体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比较死板固化,无法体现教学的灵活性。语文作为一门人性化的学科,需要教师灵活设计问题,利用此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是“文章讲述什么内容”、“通过课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等,枯燥、单一的问题,使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中,失去学习热情。
语文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提问方式过于表面,并没有展示提问的作用。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所谓的正确答案,没有对学生回答内容进行探究,导致学生出现自己回答内容并不重要,只要听老师说就可以的错觉[2]。在课堂教学中,该问题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教材描述内容与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以此保证问题的有效性与科学性[3]。有效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知识、技能的提升,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课堂提问中,不仅要明确目标,同时还要将此目标落实在实际问题中,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与科学性,避免出现提问形式化的问题出现。
例如,学习《揠苗助长》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个小故事,老虎妈妈为了让小老虎尽快掌握捕食的方法,在他刚会走的时候,就交给他捕食技术与方法,并让小老虎与自己一般大的兔子实践,希望可以让小老虎尽快学会生存技能。当故事描述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妈妈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吗?刚刚学会走路的小老虎真得能够打赢经验丰富的兔子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为课文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认为不同年纪有不同的成长需求,不能一味的追求成功。这样一来,学生对揠苗助长的含义也会有初步的认识,能够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文章矛盾的内容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会学习。进行教学提问前,对文章进行详细分析,找到文章中出现的矛盾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出各种类型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4]。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例如,学习《祖先的摇篮》内容时,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那浓郁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在我们的认知中,原始森林中人类是无法生存的,因为其中危险重重,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危险。那为什么文章中要将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呢?当问题提出后,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将原始森林比作祖先摇篮的目的,并感受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利用文章矛盾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应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语文基础与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合理提出问题,使学生在适合的环境中学习。问题难易度,不仅影响学生解题效率,同时也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就为其设计简单且探究性强的问题,使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探究意识,提高基础能力。有的学生学习能力与基础非常强,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根据学生需求设计问题,以此保证提问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在提问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提问方式,明确提问重点,保证问题的难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