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住宅:寻找另一种温情的居住方式

2020-12-08 09:30张筱訸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公寓住宅设计师

张筱訸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北京 昌平 102200)

一、居住方式的改变及影响

(一)从几世同堂到“一室公寓”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剧烈发展和人口转变影响了中国家庭结构的发展。在过去,几世同堂是家庭的普遍生活现象,中国传统很重视家庭血缘,几世同堂显示了家庭的兴旺。而改革开放后的计划生育被定位中国的基本国策,目的是有计划的控制人口,相应的人口结构的改变影响了中国家庭结构构成,城市家庭数量上升加快,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到了近些年,非传统家庭大量涌现,如纯老家庭和大龄单身家庭等等。家庭逐步衍生成一个人的家庭,城市也逐渐变成“一个人的城市”,这是未来人们所要面对的事情。家庭居住模式的转变首先打破的就是“房与房”之间的关系,一室公寓可以说是孩子的房间从父母的住房扩展出来的另一种形式。

(二)对于“城市孤独症”的思考

基本家庭分解成单人个体,曾经的“相对独立”变成了隔离,城市孤独症首先是伴随家庭的消失而产生的,其次是朋友和邻里等,代替的是一个充满无数关系的网络世界,最重要的特性是无须与他人见面就可以保持联系,久而久之人们总是把城市和孤独联系在一起。城市建造公寓楼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而这种建筑让居民有与世隔绝的感觉,佐治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设计主任艾伦·邓纳姆-琼斯表示,大多数城市四分之三的住宅用地被专门规划为独立的独栋住宅,这也是孤独症在城市里蔓延的主要原因。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居民,他们的价值观开始在自有住宅和其他居住方式中摇摆,或许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一种被称作“共居公寓”的新型公寓诞生了,并且全世界流行了起来。

二、共享居住理论的发展

(一)健康的居住方式

由于“城市孤独症”这种大流行病的蔓延,与一室公寓相反,共享住宅的居民更希望和合住的人们进行交流。共享居住即具有相同兴趣和生活方式选择合住在大的共享空间中,空间里打破原有的隔离状态,重新连接人与人的关系,进而打造共享空间生活的可能性。社交是大多数选择共享居住的人的主要原因,住户在有相同的需求时会在空间相遇。人对空间的需求本质上是寻求安全的潜意识,舒适且提供交流的场所可以让人完全地放松,这是积极健康的一种生活体验,这样大范围可以解除人在空间中的紧张情绪,人与空间、人与人就建立了一种认同关系,也就有了共享行为的基础,当共享成为一种大多数人认同的空间精神,家不再是一个容器。

(二)未来共享型住宅设计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居住模式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住宅-健康城市”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独居现象加速了共享时代的来临,小居住空间配大公共空间是共享经济下的必然,在多人独自生活的背景下,人们因为同一栋楼组成一个共同社会群体,也就是一个新的家庭。特大城市已完全具备了可建设共享城市的特点,现有的一些所谓新青年公社,设计师在设计策略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他们重新定义了筒子楼,通过增加中庭和一系列共享空间,进而演化成“新大院”共享的居住模式。设计师开始从公共性和集体性入手进行不同尝试,从群体的自身特点出发,衡量空间的灵活性来应对更多未来的可能性。怎样做到私密与共享的灵活多变,如何连接室内和室外空间、层级与尺度的把握等,这是共享型住宅设计所要思考的问题。

(三)共享空间模块设计初步探讨

共享空间首先是一个空间艺术作品,居住空间配共享空间在空间组合上表现为“小”与“大”的组合,在空间性质上是“分”与“合”的关系,不同的空间元素构成一个复合体,人也是其中一个元素。我认为经济、灵活、有连接性是共享空间设计的要点,从青年群体来说,大城市的经济压力及承受力,设计师应在相应的范围内压缩户内空间,做到紧凑、经济但同时具有舒适新鲜感,首先空间的灵活可体现在厨卫的解放,通过在居住单元嵌入厨卫板块。基于居民的需求,可能有些人觉得卫浴也属于私密空间,单元模块的选择上可提供多种套餐供人选择。设计师青山周平先生认为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他,家附近的菜场是天然的冰箱,咖啡馆是书吧,小饭馆则是厨房,城市是大的家,这种理念是在说房子不等同于家,居民生活的空间可以自由划分,方方面面考虑到未来家庭中成员的变动和需求。同样的原本家庭所需要的书房、吧台等也可以做到模块化增减更替,空间的公共化使有同样需求的人们得到连接,单元打破了所谓墙体之间的界限,将不同功能的空间模块化,来取缔传统功能所带来的作用。青年人的交往需求,居住空间与共享空间是一个相连关系,而共享住宅与城市空间也应做到相连,高复合关联的空间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三、结语

“共享”是一种独特的方式,也是一种感情,设计师在创作意义上包含了人与人、人与家、家与社会的多种关系,铸造了无以名状的东西。共享型住宅在保证具备私有空间的前提下,将探索更不同的共享空间,也会针对不同群体,出现多样类型的社区,特殊群体或者说有共同处境的人都能找到情感上的家,营造不同的归属感。相信这是未来共享居住的一种发展方向,也希望此次探索可以引起更多地思考。

猜你喜欢
公寓住宅设计师
Jaffa住宅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前滩禧悦公寓
挂在“树”上的住宅
共享公寓
MHS住宅
A住宅
创意设计师
数字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