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援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高校社区实践育人是指通过高校教师、学生、社区工作者、社会团体等实践主体,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大学生实践锻炼、文化创建、服务帮扶等社区实践内容。按照实施原则,采取有效形式,构建科学模式,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推动高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协同进步中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自身的长效和可持续发展。
2019 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从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针对疏于德、弱于体和美、缺于劳的问题“改过来”。《高校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要求加强实践教育,“扣准学生特点”让学生实操实练,在实践中学到真学问,增长真才干。大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在社区服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一方面更能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之需,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扩宽学生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就业。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面向全社区居民所开展的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旨在促进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高校社区实践育人,已经越来越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高校通过开展社区实践活动,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硬软件设施,同时整合基层教育建设资源;大学生是高素质文化群体,走近社区,切实为居民生活提供志愿服务,从而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激活社区发展活力。
目前贵州社区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社区教育体系,加上贵州经济发展滞后且不均衡,导致贵州社区教育发展也不平衡,部分边远落后地区的社区教育还处于空白状态。但是,近年来,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发赶超,整合全社会优质资源,使贵州各种教育形式得到可持续协调发展。贵州部分地区已开展社区教育实践活动,省会贵阳在社区教育领域形成完善的体系,呈现出一下几个特点:政府对社区教育重视程度逐步上升,2017 年成立贵阳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统筹全市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发展空间巨大,构建了贵阳市终身教育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大数据等优势,创新了贵阳市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前,正在逐步形成地区特色,积极打造示范点建设,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现代社区教育模式和机制。
从社区教育层面来看,2016 年《社区教育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等积极筹办和参与社区教育。201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从高校层面来说,201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大学教育融入社区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2016 年贵州省出台了《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社区教育试点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教育进社区”工作,实现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良性互动。2017年《贵阳市关于开展社区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统一协调包括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普通中小学校等学习资源向社会开放。
目前,贵州省教育厅明确将省高校“与社区有合作育人工作机制,每年组织开展合作育人活动”等指标,纳入每年的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考核体系中。这充分说明了,社区实践活动已经成为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育人因素,也是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重要举措。使得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校园特色的社区实践活动,如何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社区实践育人因素,是贵州高校思政工作正在探索创新思考的问题。
社区实践育人因素的挖掘正逐步受到重视,但从目前取得的效果来看,还是呈现出普及率不高、参与度较低等特点。贵阳市是目前全省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城市,其高校数量占全省的50%,部分高校会自发组织开展零星的社区实践活动,城市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融入度不够。无论是高校还是社区都没有设立专项的实践经费,导致社区实践活动无法正常的维持,缺乏可持续性;另外,没有出台相关的高校社区实践政策具体文件,使得社区实践工作缺乏具体的政策方向性和目标性。总的来说,目前贵州高校社区实践工作还在探索和形成阶段,由于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开展工作过程具备一定的难度。
根据对目前贵州高校社区实践育人环境因素分析,目前贵州省高校社区实践育人环境存在着机制建设缺乏长效性、高校社区实践育人建设缺少协同发展能力、高校社区实践育人活动缺少创新性等问题。
一是现有的行政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校社区实践育人缺乏系统的规范化管理。目前贵州省高校社区实践活动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行政机构组织,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贵阳市社区教育积极开展与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方面的共建合作,和高校资源共同整合的案例较少。二是现有的人才供给机制不健全,高校社区实践育人缺乏常态化运行。目前在贵州高校社区实践中,对于社区高校实践活动人才没有专门的培养体系,从事专门的社区实践的人才较少,其服务能力不高。三是缺少细致的考评机制,高校社区实践缺乏激励性引导。目前省教育厅将高校参与社区的实践活动,纳入对高校每年思政考核,但对高校参与具体的过程、效果没有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和完备的考核评价机制,其监控和评价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高校和社区作为协同发展的共同体,既需要发挥各自主体的作用,又需要形成整体性的优势。当前影响高校社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主要困难是协同发展的能力不足,包括自身能力不足和共同体建设能力不足。一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目前我省高校教师较少从事社区教育方面研究,受知识技术、经历经验等因素所限,实践教学的能力明显不足。二是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不足。在我省开展的高校社区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效果不明显,活动主体无法反思经验,从而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不足。三是共同体建设的保障能力不足。高校和社区共同体建设需要一系列配套资源,但目前贵州高校和社区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关于双方协同建设的法律法规、边界权限制度性缺失。
实践育人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贵州省高校社区实践活动缺少创新性。现在高校学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视野开阔,自由开放,越来越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能在实践中勇于表现和彰显自我,所以大学生对于参与社区实践兴趣度较高。但目前贵州高校社区实践形式普遍停留在参观考察、公益服务等体验式实践活动,社区实践与学较少与学生专业、地方特色、科技创新等方面相结合,难以在社区实践育人建设中形成独特的学科专业特色。
目前贵州省高校社区实践育人活动开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起步晚,但发展潜力大;二是积极探索,但缺乏协作平台;三是活动有开展,但与地方特色结合度不够。根据其特点分析,贵州省高校社区实践育人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建立完善机制,形成保障体系。贵州高校和地方社区良好互动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机制。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各主体提高认识,在思想层面应意识到高校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清晰的行政管理机制,共同完善实践育人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建设,形成高校社区实践育人保障体系。
提升协作能力,搭建协作平台。贵州高校和社区教育融合的相互缺位,协作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还没有建立起一个高效沟通的协作平台。目前贵州高校和社区协作平台的搭建,需要发挥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共享数据库,双方有效的进行资源整合,开展合作。
一是发挥地方特色,创新实践活动。贵州高校开展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要与学生特点结合起来,又要充分与地方发展的特色结合起来,创新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有效作用。二是突出特定文化建设,分发挥贵州省红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资源、传统民俗资源等开展一系列主题特色活动。三是突出互联网时代信息特色。贵州高校社区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要充分依托贵州大数据建设,让数据为教育服务,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