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增庆
(灵山县旧州镇北龙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灵山 535417)
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具有技巧性的管理学问,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特别是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更加严格。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更加注重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在更为合理的管理方式下获得语文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策略做出了一定的探讨,旨在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不断提升。
课堂教学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通过纪律上的约束让学生遵守一定的课堂秩序;更深层面是指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很好地完成对课堂秩序的管理,但对于去其另一层面含义的完成效果普遍不佳。原因就在于大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得到学习水平的提高。而管理只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应当分清重点。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是通过怎样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更好地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鉴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较为特殊的心理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更多地从人文角度出发,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同时结合一定的纪律管理手段,才能够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与学生相处融洽的教师所教班级的氛围和成绩往往更加突出。这不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它实实在在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据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持有想得到教师关注的心态,会为了给教师留下更好的印象而去努力地表现自己。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智相对来说不那么成熟,往往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为了得到教师的夸奖,往往也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表现自己。倘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那么学生便会更加愿意听从教师的管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学生之间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如此一来,能够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格外注重对课堂气氛的营造。以往有一些教师为了完成对课堂秩序的维护,往往采取各种严厉的管理手段,比如额外布置作业、通报批评、罚站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虽然能够达到维持课堂纪律的效果,但在这种相对压迫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积极性受挫,被动地学习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教学管理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良好的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教学管理工作高效推进。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给他们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在进行成语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中举行成语接龙、谜语猜词等活动。教师在完成对成语的大概讲授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开展交流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成语接龙比赛中,并且对最终获胜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既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使得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得教学管理起到了更加有效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更加活泼好动、难以约束,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经常采取强硬的措施。通过这种方式虽然在表面上取得了管理的效果,但实际上是拘束了学生的天性,长此以往不仅不能起到较好的管理效果,甚至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管理中采取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使得对学生的管理真正取得有益的成效。可以采取积分制的管理方式,即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登记分数,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总结工作,并对积分较高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专心听讲、发言积极、语文测试中成绩优异、主动阅读课外书、主动摘录优美文章等作为加分项;同时将作业潦草、课堂交头接耳、没能按规定背诵课文等作为减分项。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分数的加减,并每隔一周或者一个月进行一次汇总,根据积分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通过这些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使得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得以实现。
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任务时要格外注重对课堂教学管理方式的探索,可以通过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灵活的课堂管理制度等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