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大福镇文河学校,湖南 益阳 413517)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进入社会后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其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这需要通过数学学科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但可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就此展开分析探讨。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对学生思考能力要求并不高,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少,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枯燥无味、抽象难理解,从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愉悦学习环境非常重要,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组织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分类和整理”这节内容中的分类时,在课堂开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指令做相应动作,如请班级中穿运动鞋的同学站起来、请短头发的女生站起来、请戴眼镜的同学站起来,最后找出出错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中为大家唱一首歌。看似简单的一个小游戏,在这节内容学习中却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分类概念和思想,教师要认识到游戏对小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游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能高度集中听课学习,并认真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重要前提。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并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训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明白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正负数知识点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出冬天的温度和夏天的温度,学生说出温度后,引导学生思考零下、0℃、零上三者间的关系,在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并掌握了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中实现,这一过程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互动,尤其是在问题的呈现方式上,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较为简单,且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借此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使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加减乘除”知识点时,如果只进行数字运算则学生参与兴趣并不高,但教师如果可以运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则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如可以这样举例,在母亲节这一天,我们想送给妈妈鲜花,花店中的康乃馨一支需要三元,我们要给妈妈买五朵康乃馨需要多少钱?还可以换一种方式问学生,我们只有十五元钱能买几只康乃馨送给妈妈。这一问题是学生生活中会遇到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利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积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和习惯,教师要从多方面融入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关系,不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