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吴城乡吴城中心小学,江西 宜春 336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做好对信息技术等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这对于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进步带来了重要支持。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数学知识以更为具体、形象的方式出现,这不仅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得以提升。为了进一步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做好对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研究至关重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做好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是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信息技术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教育基础,其依靠自身丰富的资源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让数学知识以更为丰富的方式出现,这可以让课堂导入形式变得更为新颖,课堂导入环节的教育价值由此得以体现。
例如在进行《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很多的物体,包括篮球、西瓜、盒子、魔方等,让他们以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基础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会在为他们展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的图形,让他们将这些图形与之前所展示的物体进行归类,由此来加深学生对于图形特点的认知,为他们基础的几何认知观念树立打下基础。又或者,在进行《图形的运用》一课教学时,为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他们展示了许多图形,并让他们选择出自己喜欢、觉得好看的图形。之后,我在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喜欢的图形进行“做轴”,引导他们发现图片中轴两侧的图片完全一样,由此来实现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让他们能够以良好的状态与我一起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
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兴趣,因为如果课堂导入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无论课堂导入的设计多么华丽,都将毫无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可以在其引导下产生学习动力,为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目标。然而,从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考虑,想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并非易事,为此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信息技术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技术,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能够让数学知识以更为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可以在有效降低数学知识学习难度的同时,带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得以提升。
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因为多边形不具有规律性,所以学生之前所掌握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都不适用,这让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头绪。针对这一教学情况,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了几个典型的多边形,并通过做辅助线的方式,将原本毫无规则的多边形,变成几个已知的图形,然后通过计算已知图形面积,并通过结果相加的方式计算出多边形的面积。完成讲解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我还让他们自己画出多边形,然后尝试用该方法对其予以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和意识到“辅助线”在多边形面积计算环节中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容面对各种多边形。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下,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在面对问题时不拘泥于限制,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课堂的素质教育目标也由此得以实现。
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训练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由此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学生参与课堂训练的主动性。例如在“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时,教师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课堂训练的布置,让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为直观、具体的完成习题观察与分析,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出解题思路,并完成对课堂训练题的解答,由此做到在有效完成训练习题解答的基础上,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带来助力。
总而言之,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研究,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进步带来助力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能力分析,保证所设计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带给他们丰富的学习体验,由此来进一步实现对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让他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构建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