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渗透教育探究

2020-12-08 14:23:46田鄂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田鄂

(辽宁省凤城市职业教育中心,辽宁 凤城 118100)

中职教育课程中语文科目属于基础性科目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表达技巧,加深学生文化底蕴,在培育学生道德素质方面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幼儿道德品质而言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学科特点,将“人文性”“工具性”在职业精神中相互融合与积极渗透,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进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体验世界的美好。

一、职业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发展情况

国内幼教人才培育的首要方式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1]。该教育对教师有十分严苛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精神,在社会上屡屡报道某幼儿园虐待幼儿的新闻,进而导致社会各界人士对幼教的职业精神频繁议论。所以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强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成为幼儿园证明自身具有教育能力的唯一方式,能够打消社会与家长的质疑,提高学生的学业成果。从学前教育中语文教学在课堂中实践可得知,教师尚未完全注重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职业精神培育之间的关联,进而导致学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学前教育的重心应当放在研究职业精神、学生职业素质与社会发展三者之间,从语文科目上展开教育,对职业精神渗透教育的方式进行详细探究。

二、语文科目对学前教育采取职业渗透进行教育的手段

(一)将职业教育作为根本立足点,逐步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语文科目课程在课堂具体实践过程中,语文幼教必须根据学科优势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相对应的语文教育,另外还需要站在职业教育角度,推广语文科目与学生职业素质相互结合的培育方式[2]。在语文科目课堂中,幼教不但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职业意识提高,还需要引导学生在社会方面的发展,以学前教育为根本立足点,指导学生自觉参加实践活动与课堂中,促使学生能够认同自我价值和认清他人价值,从而能够了解学前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为学生职业教育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二)融合语文教材,逐步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语文教材不但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载体,还是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3]。在学前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从教材内容中寻找有助于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材料,力求搭建较好氛围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在讲授《荷花淀》内容时,可以将内容中极具乐观与积极革命主义的人物进行详细讲解,教师需要逐渐指引学生将其作为榜样,培育其职业精神。在讲述到《项链》时,教师可以将玛蒂尔德的境遇作为讲解重点,指引学生加深对爱慕虚荣思想的认识,能够了解其思想并不适用于职业工作中。教师还能站在职业角度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职业精神。《师说》作者是韩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教师的看法进行讲述,告知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评判教师职业精神能发挥的作用,此外文中所述“耻学于师”,可以作为评判的要点,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从中领悟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进而为以后发展道路奠定较好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对人文情感的理解程度,逐步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人文情感在职业上极其重要,而职业精神是其在发展中最重要的表现,所以人文素质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具有很大意义。语文科目中蕴含较多的人文情感,所以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语文科目中的人文优点,给学生创造较好的人文环境,促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时探讨人文精神的重点,了解人文精神在职业上的重要价值[4]。比如语文中《卖白菜》这一课,教师能够引用文中母亲表现出来的坚强且言而有信的形象,带领学生感悟母亲辛苦劳动的生活,从而教导学生能够懂得感恩。此外还能发现母亲具有的人文精神,进而能够了解诚信对于个人素养,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程度。

(四)改善教学手段,逐步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在学前教育语文科目课堂上,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选择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填鸭式”讲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培育效果不明显。鉴于该情况,语文教师要深入了解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相对应的指引,促使学生可以在能力、情感与认知等方面了解职业精神的重要性[4]。

结束语

综上,伴随国内生活与教育水平不断进步提高,人们对幼教的教育素养和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进行中职学前教育培育学生的时候,语文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以学生职业素质为重点展开教育,全方位探究现在与未来学前教育职业精神的发展目的,通过语文科目特点,渗透职业精神进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全方位成长。